河南郏县贫困女孩获资助圆大学梦 立志学成回报家乡

2019年08月04日09:44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刘晓明 文/图 张凯丽/视频)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种怎样的体现?在女孩郑路的身上,大河网记者似乎看到了答案。8月2日,“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传承红色基因 捐资助学活动”来到平顶山郏县,为20位贫困大学新生捐资助学,郑路就是其中之一。拿着5000元沉甸甸的助学金,郑路百感交集,她终于考上了大学,终于走出了农村,终于改写了自己的人生。

郑路今年19岁,是郏县一高的毕业生,也是河南科技学院的准大一新生。当日下午,大河网记者跟随郑路,一起来到郏县李口镇郑家村,走进郑路的家。

  郑家村入口

破旧的石头房 是温馨的港湾

郑家村的村口,道路开始泥泞,铺路的石块参差不齐,一不小心,就容易踏入泥坑。走了大约5分钟的路程,来到了郑路家。郑路的家围绕在一个四四方方的石头墙中,窄小的院子只有一间堂屋、一间厨房和一间牛棚,刚下过雨,路面坑洼泥泞,院内几乎没可下脚的地方,蚊虫不停“骚扰”着,房间昏暗,没有可照明的灯具。

  郑路家的院子

看到记者一行来了,郑路的婶婶从满是油烟的厨房里出来,郑路的叔叔热情地在门口迎接大家。郑路是一个孤儿,她幼年丧母,父亲与病魔抗争了多年,在去年离开了她。郑路的叔叔婶婶接纳了失去双亲的郑路,父亲去世后,郑路就与叔婶一起生活。

多年来,郑路一家一直靠着低保生活,上高中时,郑路依靠国家的助学金勉强维持生活。如今婶婶患有腰部骨折,干不了重活,叔叔体弱多病,不能外出打工,家里仅有的经济来源就是种地、养牛和收废品。这笔5000元的助学金对这样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如果不是这笔资助,郑路也许无法顺利走进大学的校园。

  郑路和她的叔叔

郑路的叔叔郑立告诉记者,他和老伴儿就住在牛棚,堂屋里唯一的一间卧室留给了郑路,这也是条件最好的房间。大河网记者看到,整间牛棚四处漏风,牛棚里所谓的床,其实就是一块硬木板,连被褥也没有。郑路的卧室稍好一些,有被褥,有一个电灯泡,还有一张旧桌子。

郑路上的高中是住宿制,她一个月回来一次,每次回来,她都会主动帮叔婶干活。“我帮叔叔在黄豆地里薅草,薅了三遍,叔叔在前面锄,我在后面拾。”回忆起困苦的生活,郑路一时哽咽,“我特别感谢我的叔叔婶婶,如果没有他们,我很可能一辈子就待在乡村了,更加不可能考上大学。”

逆境成长 向阳而生

这贫困的一幕让记者一行触景感伤,然而郑路的脸上丝毫看不出被苦难生活折磨的痕迹,反而,在这个瘦小女孩儿的身上,充盈着青春的自信和满满的正能量。

“ 我就想出去看看,不想一辈子只在这。”郑路平静而坚定地说。至今,她从未看过外面的世界,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平顶山市区。“大学生活肯定特别精彩,会认识很多不同地方的人,还有丰富的课程和活动。”在郑路看来,能够考上大学走出农村,是十分幸运的事情。在她的同学当中,有很多已经放弃学业,选择了打工或结婚生子。郑路认为,考上大学是最好的出路——郑路做到了这一点。

郑路在大学选择了城乡规划的专业,她想当一名村官,她说:“出去看过了,最终我还是要回来的,我要回到郏县,建设我的家乡,陪伴我的家人。”她目标明确,目光坚定,她知道,不仅要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为自己争口气,更要懂得感恩,不忘辛苦供养自己的叔叔婶婶和从小生长的家乡。“我一定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回馈社会,将热心传递下去。”郑路说。

  郑路的奖状贴在墙上

郑路告诉记者,这个暑假,她利用闲暇时间找了一份工作,在一家教学机构教三四五年级孩子数学和英语。“我想把暑假时间利用起来赚点大学的生活费,这份工作的工资有两千呢。”说到这,郑路愉悦了起来,脸上露出阳光般的笑容。


编辑:谭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