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张韫喆的故事里充满了励志和勤奋,但同时他也是不幸的。由于对报考专业不太了解,他 " 一错再错 ",终究还是和白大褂擦肩而过。这固然有张韫喆自身的原因,但某种程度上说,他也是 " 信息差 " 的受害者。
每年高考,总有那么几个不走寻常路的考生。比如,26 岁的浙江大学硕士张韫喆为学医,辞掉工作重新高考,并于近日拿到了山东中医药大学本科的录取通知书。为此,有网友称其为 " 傻子 ",亲友骂其是 " 疯子 ",他却落泪:终于等到这一天。名校硕士重新高考,还激动地收下了二本院校的录取通知书,这在常人看来难以理解。那么,张韫喆何苦如此呢?
原来,张韫喆从小立志学医,第一次高考成绩不理想,错过医学院校,在父母建议下读了应用化学专业;然后寄希望于考研,也幸运地被保送浙大攻读 " 药物化学 " 专业,但本以为 " 药物 " 和医学沾边了,却发现更多的还是学化学。
不得不说,张韫喆的故事里充满了励志和勤奋,但同时他也是不幸的。由于对报考专业不太了解,他 " 一错再错 ",终究还是和白大褂擦肩而过。这固然有张韫喆自身的原因,但某种程度上说,他也是 " 信息差 " 的受害者。
有人说,填报志愿就是第二次高考,其实一点都不夸张。这不仅仅是说,一旦填报环节出现失误,很容易造成分数高但却无学可上的尴尬。而且,选一个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专业,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选专业就是在选行业、选人生。
高考填报志愿,有句不成文的规则或者叫经验:" 一本选学校,二本选专业 "。通俗讲,就是当分数足够高时,要优先选个好学校;当分数不太理想时,最好先选有就业前景的好专业。很多时候,专业相比大学,对一个人的影响要大得多。大学就是个交通枢纽,专业则是方向,不同的人从此开始进入不同的 " 世界 "。
近年来,不少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容易望文生义被误导;甚至,不仅仅是专业,在以往的案例中,还出现过一些考生把大学搞混的现象。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东华理工大学等,就曾引发不少考生的 " 误解 "。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毕业后,其工作的行业和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搭,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因为从一开始选择的时候,就已经错了,然后就是步步错。这不仅是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从长期看,也是对个人发展埋下了不良的伏笔。
作为高校,在招生的时候,不能过于笼统、模糊地介绍学校的专业状况,甚至只捡好的说、往大了说;而应该有更加细致、客观、全方位的介绍,更大地满足考生们的 " 知情权 "。如此,在双向选择中,才能显得更加公平。毕竟,无论高考还是考研,招生工作都无法重新来过,所以要尽量做 " 事前诸葛亮 "。
而作为考生所在的高中,也不能简单地认为,高考一结束,学校和学生之间就没有关系了,而是应该由专业人员,对考生填报志愿进行指导和辅助。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填报志愿就好比相亲,要知己知彼,才能找到合适的,才不会误了终生或者 " 离婚再嫁娶 "。
总之,从张韫喆的案例中,我们不仅要看到 " 离奇 ",还要看到诱因。我们理应考虑改善这种现状,通过做更多的服务工作,让更多的人少一些阴差阳错,少一些遗憾。毕竟,在学校那里是动动嘴普及,在考生那里就是一辈子。而又有多少人,能有张韫喆这样重新来过的勇气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