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老百姓的“田保姆”——滑县“智囊团”十四年如一日服务田间地头

2019年08月16日07:28

来源:大河网

  □河南日报记者 任国战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之甜

  8月15日上午,艳阳高照,魏凤梅走进地里,查看一株株比她还高的玉米。“前几天虽然一直下雨,玉米已在灌浆,影响不大。”魏凤梅对记者说,最近接到不少老乡电话,都是咨询玉米问题。

  正说着,又来一通电话:“魏老师,俺收的玉米为啥是‘花脸’?”问清楚情况后,她在电话里向对方解惑。像这样的咨询电话,她每天要接听几十个。

  魏凤梅,今年56岁,是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从事农技服务30多年。该中心还有42名和她一样常年“泡”在地里的农技人员,这支队伍被称为滑县的农技“智囊团”。从2005年起,滑县开始在21个乡镇推行农业科技入户。全体技术员下到田间地头,手把手为农户做技术示范和指导,有时候每人一天能跑三四个村。

  几十年田间地头来回跑的魏凤梅,说话干脆,行动利落,农业技术在县里数一数二。今年春天气候波动较大,导致老庙乡大章村个别农户的麦苗叶片出现“干尖”。农民急吼吼打电话把魏凤梅喊去,让她实地检查指导后才放心。小麦成熟,她收到农户发来的喜讯:“今年我打了1400斤,别家的才打1100斤,邻居都夸我的麦子长得饱。”

  “原来由于条件有限,俺下乡只能坐公交车、搭乘摩托车或拖拉机。下了车,离田里还有七八里地。”该中心经济作物站站长尚鸿雁回忆,那时下乡一天补贴是2.4元,后来补贴提高到15元。年复一年,这些农技员脸上都晒得黑红,脚上满是磨出来的泡。

  精湛的技术在这苦中“炼”成。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们跑遍全县每寸土地;为确保农民掌握新技术,他们挨家挨户宣传培训;组织各村年轻能干的人作为示范户、联络员,集中进行新品种、新技术宣传推广,培养出一大批种粮大户和科技能人。

  多年来,他们建立高产攻关田、吨半粮田示范区和高产高效示范方,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步伐;每逢紧要农时季节或者有自然灾害,他们轮流在广播和电视里为大家直播农业防治知识;2012年,农作物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系统在示范基地投入使用,农技员坐在电脑前就可以随时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动态及生长环境;去年,他们又在全县推广“农管家”平台,让农民足不出户享受农技专家的服务。

  农技员被称为“农业医生”,越老越吃香。这43名技术员,平均年龄在50岁,都是科班毕业的大学生。在滑县人眼里,他们像“宝贝疙瘩”一样。“大专家讲的东西太‘理论’,他们讲的东西接地气,对老百姓最实用。”

  “庄稼就是老百姓的心头肉,有啥问题,顶风冒雨都要给人家看看!我从2004年用上手机,到现在15年了,号码从没换过。”魏凤梅咧嘴一笑,“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但也面临着人才断层的困境。希望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从我们手中接过接力棒,当好老百姓的‘田保姆’。”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