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 实习生 徐冉 高亚博)“弯着腰,撅着腚,玩儿着命”,8月19日,在河南省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一楼的柔道馆训练场上,正在带领队员们冲刺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式摔跤和押加项目训练的河南队教练张会超这样形容摔跤和押加项目。
看似简单隐含奥妙 押加项目6个级别河南队均报名参赛
天已立秋,绿城郑州早晚已有些许凉意,河南省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的操场上绿草茵茵,优美恬静的环境下隐藏的是力量的较量。
在操场塑胶跑道上,刚参加过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摔跤项目的18岁回族小伙李卫航正在和队友们训练体能。作为参加本次全国民族运动会押加项目76公斤级的运动员,李卫航看起来高挑精瘦,但是张会超形容他“协调性非常好,这点在押加比赛中非常重要”。
押加,又称大象拔河,意为大象颈部技能。在藏区这一项目最普及,已有百年历史。比赛在宽2米、长9米的平整硬质地面上进行。比赛时,两名运动员在场地上将一条长绸布带做成的圆环分别套于颈部,带子从两腿间通过,四肢着地并背向对方,向前进方向奋力爬进,以一方将置于两者之间的坠条拉过自己一侧的决胜线为胜利。
张会超告诉记者,“这个项目看似简单,只要把中线拉过一定范围就赢了,但是隐含奥妙。首先发力点要准确;其次从颈部到腰椎,身体的所有部位要处于一条线,不能来回摆动。所以李卫航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从13岁开始,李卫航已不间断地练了6年押加。记者看到,和李卫航一样,押加运动员大部分颈部通红,有的甚至被勒出了血印。谈到坚持的原因,李卫航说,“我喜欢这个项目,现在觉得越来越有意思。这次备战,我们每天从早上9点开始训练到11点半,下午从3点到6点,我现在觉得状态很好,希望能够为河南争光”。
张会超说,押加虽然是少数民族运动项目,但是为了在比赛中争取好成绩,这次专门从河南省举重队中挑选队员进行特训。本次押加项目共有4名回族和2名蒙古族队员分别报了6个级别的比赛,目前正在加紧备战。
以汗洗身是常态 回族小将马辰庚脚部受伤训练不停
不久前参加过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并取得好成绩的马辰庚今年还不到19岁,将参加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北嘎(藏族式摔跤)100公斤级的比赛。前段时间在训练中他脚腕受伤,目前正在恢复阶段,他告诉大河网记者,“每天吃住都在这里,一天训练大约6个小时。虽然受伤状态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因为刚和队友们参加完二青会成绩不错,大家都挺高兴的,这次能在家门口参加这样全国性的赛事,我还是很激动的”。
据古典跤队助理教练江涛介绍,“马辰庚的脚一直在做康复治疗,从这两周高强度训练来看,体能储备还可以,恢复也还不错,应该不会影响大赛”。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在8月6日于山西忻州代县结束的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中国式摔跤项目决赛阶段的比拼中,河南中国跤小将发挥出色,勇夺11金8银12铜,彰显了河南在中国跤项目上深厚的后备人才基础。就是这支满载而归的优秀队伍将再次踏上全国性大赛的舞台,重展实力。
在现场,大河网记者经常看到,地上有一片一片的水渍,这些都是队员们从T恤上拧下的汗水,衣服一拧就是一摊水,用以汗洗身来形容队员们的艰苦训练毫不为过。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河南跤队时刻准备着
民族式摔跤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浓厚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1953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始,民族式摔跤就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是元老级的竞赛项目。民族式摔跤包括搏克(蒙古族式摔跤)、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格(彝族式摔跤)、北嘎(藏族式摔跤)、绊跤(满族、回族式摔跤)以及希日木(朝鲜族式摔跤)6个跤种。
1999年就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著名中国式摔跤手、中国跤优秀教练张会超是摔跤界的资深元老,用队员的话说,“教练太喜欢摔跤了,啥跤种他都喜欢”。他用自己的方式给队员授课,“北嘎不能用腿就是中国的古典式,且里西随便摔是中国的自由式,格就是搂着摔,是中国式摔跤……”
据张会超介绍,河南省民族式摔跤队于2018年11月刚成立,和其他省份的专业队相比,还是一支年轻的队伍,“民族式摔跤毕竟是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他们历史悠久,有先天优势,但是我对队伍的实力还是很有信心的”。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本次参加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的河南队员共有14名,年龄从18岁至29岁,所有项目均已报满,张会超信心满满,他说:“虽然专业队成立晚,但是我们的队员们以‘绊跤’为主长期进行训练,能力很强,特别是在押加、古典式摔跤项目上。现在的训练主要集中在调整体能,练习技术,调节心理等方面。”
因为二青会上满载而归,张会超很高兴,“我们队伍现在状态正佳,我们要乘胜追击,期待在全国民族运动会上再获佳绩,夺得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