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丨与时俱进砺初心 ——再访西滑封 解码“糠包村”巨变

2019年08月21日07:15

来源:大河网

航拍下的西滑封村。宋祖恒摄

  核心提示

  2005年1月20日,本报推出长篇人物通讯《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报道了武陟县西陶镇西滑封村原党支部书记王在富,自1959年带领乡亲们大力兴办集体企业,探索“以工养农、兴工富民”的发展模式,把一个“糠包村”变成全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一面旗帜的辉煌历程和动人故事。

  时空跨越六十年,西滑封村发生沧桑巨变,但历任村干部为老百姓谋幸福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西滑封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砥砺前行。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记者再次走进西滑封,感受这座豫北小村庄焕发出的生机与活力。

  □河南日报记者陈学桦 胡舒彤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成安林

  敢干实干“糠包村”芝麻开花节节高

  循着黄河北岸的一条公路,穿过数个村庄集镇,记者眼前一亮:整齐有序的厂房、川流不息的车辆、拔地而起的楼房、花团锦簇的广场……眼前的一切与周边环境的巨大反差,让人有种从乡村到都市的错觉。

  没错,这就是“都市”!这是有着“乡村都市”美誉的武陟县西滑封村——村民居住有楼房、健身有广场、退休有工资、看病有保障……

  时光回溯到60年前,“一头毛驴三条腿,一眼机井没有水,一亩不打半石粮,一年糠菜难顾嘴。”这首民谣,正是西滑封村当年贫穷境况的真实写照。

  “苦干不苦熬,敢干不蛮干,不改变西滑封的穷面貌,我死不瞑目。”1959年,31岁的王在富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从小鸡作坊、酱醋作坊、榨油作坊,到酒厂、罐头厂、印刷厂,再到电缆厂、方便面厂、造纸厂,西滑封村的村集体企业如滚雪球般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并于1991年组建了全省农村首家集农工商为一体的集团公司——黄河集团公司,成为我省农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

  随着村企发展壮大,村民们的生活质量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8月17日,走进西滑封村小区润丰园游园,村民李素英指着身后那栋曾被誉为“中国农民第一楼”的16层高楼告诉记者,“我们现在住的已经是村里的‘第四代’房子了,里面装有中央空调,四季如春,日子过得是越来越滋润。”

  土坯房、2层独立小楼、6层村民住宅楼、16层高楼……村民住房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的变化,正是西滑封村摆脱贫困、迎来愈加美好生活的缩影。

  转型发展“小康村”村企活力充沛

  位于西滑封村的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出产的“思圆”方便面承载了不少人的记忆。

  “圆圆的月亮,圆圆的脸,圆圆的碗中是思圆方便面……”一个简约而富有情感冲击力的电视广告,曾叫响大江南北,一夜之间,人们记住了思圆方便面产自“斯美特食品”。

  “斯美特总厂在西滑封,同时在陕西、湖南、吉林、周口设有四个分厂,产品销售覆盖全国,并出口俄罗斯、朝鲜等国家,产销量已跨入全国五强。”8月16日,在斯美特食品工厂体验馆,身穿白大褂工作服的西滑封村党委书记、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有利对记者说。

  作为村办企业,斯美特为何有如此强的生命力?

  “分两期拿出20%的股份,出让给中层管理者和工厂里的村民。”王有利说,村民变股民,成了企业的所有者,获得感增强了,干劲自然就大了。

  西滑封村原有企业是清一色的集体企业,在特殊年代靠着“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劲、“人心齐、泰山移”的精神,创造过辉煌。但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汹涌而至,吃“大锅饭”、跳“集体舞”等弊端日益显露,企业渐渐失去了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走到了生死关口。

  发展才是最好的传承。从王在富手中接过“接力棒”的西滑封村原党总支书记王孝江带着问题,先后赴全国多个先进地区学习经验。大家一致认为:唯有转型,才有生路。

  离斯美特厂区不远,是前身为西滑封造纸厂的三丰纸业公司,只见车间里机器轰鸣,厂区内车来车往……这处沉寂数年的造纸厂如今重焕生机,呈现出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因管理不善、产品不对路,造纸厂一度停产。2014年1月,西滑封村与“能人”赵卫平达成合作协议,砍掉了低端生产线,新上了无碳复写纸生产线。造纸厂“浴火重生”,产品不仅畅销国内,且远销到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电缆厂、钢板厂等村企,都曾是西滑封村的骨干企业,由于体制不顺、经营管理机制不活,发展陷入停滞。村党委会召开大会讨论后,决定以黄河集团公司持股49%、其他股东持股51%的比例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以企业现有固定资产和历史最高业绩为基数,公开对外承包。

  “这样既保障了村集体财产不流失,又可以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王孝江说。

  按照以股权换发展的模式,西滑封村引进社会资金和力量,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或租赁经营,使村企焕发了活力。

  “资产不能挣钱,那是一堆废铁。通过改革盘活了企业,变亏损为盈利,村集体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扭转了集体经济的‘虚胖’,全村人的日子才能越过越好。”王有利说。

  在“引进来”的同时,西滑封人也不再囿于这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故土。以资金为纽带,股权为联接,西滑封村“走出去”,先后在域外组建了绿源辐照公司、青海光科光伏新能源发电公司和中能、沁济两个天然气公司等。

  这一“进”一“出”,让西滑封产业实现了由“低(端)”到“高(端)”、从“黑(色)”到“绿(色)”的转变。如今,西滑封总资产达15亿元、村企年销售收入20多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3万多元,获得了全国名村影响力300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国字号”荣誉。

  勇立潮头“掌舵人”守得初心为人民

  老书记王在富离开村民已逾五年,但他的“老有养、小有教、住有房、乐有场”的朴素愿望,始终是西滑封村历任党委的无悔初心和前行动力。一路走来,西滑封人一步一个脚印:精耕细作填饱大家肚子,创办企业鼓起村民腰包,建造房屋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兴修公园美化人居生活环境。

  还有细致入微的关怀:定期组织村里老人外出旅游;为村民免费办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建中小学、幼儿园,实行学生上学教育补贴制度,为考上大学的大学生发奖学金;村民的水、电、气费用全免……西滑封村党委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采访接近尾声时,记者走进西滑封精神干部培训中心大院,一座黄河船夫的雕像熠熠生辉、引人瞩目:在浪花飞溅的黄河激流中,一位健壮艄公手握长橹,力挽狂澜,眉宇间凝聚着无畏和豪迈。

  有人说,这是西滑封人敢于创新、与时俱进的象征;有人说,这是西滑封历任“舵手”勇立潮头、把稳航向的生动写照;也有人说,这是西滑封人搏击风浪60载,一路高歌的宝贵实践……

  60年来,西滑封村沧桑巨变。是什么支撑着这个占地面积只有0.57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300多人的豫北小村勇立潮头、永葆青春活力的?

  武陟县委书记秦迎军深有感触地说,是西滑封人身上那股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共同富裕的精气神,是西滑封村历任干部那颗为民之心。

  “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守得这颗初心,西滑封的明天才会更美好。”站在西滑封村特色小镇规划图前,王有利坚定地说。

编辑:谭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