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80后的面塑女孩儿,一双巧手捏出大千世界

2019年08月25日08:40

来源:大河客户端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李联胜

  在中国北方,在重大喜庆的日子里,有蒸花馍的习惯,巧夺天工的缤纷多彩的花馍,让人不忍下嘴。来自开封的杞县女孩儿邢胜男,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那些美不胜收的花馍后,从此喜欢上了中国传统民间技艺:面塑。拜师学艺,自我钻研而后自成一体。将中国面塑文化进行推广传承,今年7月份,其发扬壮大的宋都面塑被评上了开封禹王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拜访了这位喜欢面塑的巧姑娘——宋都面塑第七代传承人邢胜男。

  在开封小北岗的一个小胡岗里,宋都面塑的幌子在空中飞舞,一个普通的民居小院内,宋都面塑的第七代传承人邢胜男安安静静地站在院内,一袭布衣如杨柳扶风。“这是我的工作室,现在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一些非遗都走进了校园,我们宋都面塑也有这方面的活动,我现在正在准备下学期的课件。”见到记者,邢姑娘笑着将记者让进工作室。

  在工作室靠墙的架子上摆满了多姿多彩的面塑作品,有三国故事里的三英战吕布,有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上的故事,有慈眉善目的观音菩萨等,还有一些现代漫画里的卡通人物,比如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机器猫等。“为了吸引小朋友的关注,我创造了一些现代漫画卡通人物,这些小人物制作起来很简单,小朋友们也喜欢。”邢姑娘指着一个憨态可掬的蜡笔小新对记者说。“2008年,我去山东烟台参加朋友的婚礼,在婚礼上我看到了一款传统花馍,感觉特别好看,自己就想学。于是就跑到当地的农村寻找一些老人家,跟她们学习蒸花馍。后来越来越上瘾,就去拜师学习面塑。这些年,只要能捏的都捏过,也都试过。面塑传承跟其他传承都一样,都是口传身授。”作为宋都面塑第七代传人邢胜男告诉记者,中国传统面塑有面人、面花、花馍。

  面塑传承跟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有祖辈传承、师徒传承,邢胜男就属于师徒传承。作为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之一,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古代逢年过节,民间就用面粉捏成各种人物和动物,以求吉纳福。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现在用来面塑的材料有纯面、软陶等,面要上锅蒸25到30分钟,纯面的密实筋道厚重,软陶则比较硬。为防止变裂,又在纯面里加入胶粉,更容易成型。制作面塑还有一定的美术知识,比如色彩的混合和搭配以及作品形态的成型制作等,都需要一定的美术知识,面塑其实是美术和雕塑相结合的民间技艺。制作一个面塑产品,首先要作形,用铁丝先制作出作品的骨架,经过一番调整,调整到更合理后,再做面胎。一般来说,黄河流域的面塑作品古朴粗犷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则是细致优美精巧。面塑需要一印二捏三镶四滚,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人的腰。大型的作品制作时间会长一些,小型的就短一些,像这款送子观音就制作了两个多月。一些小型的面塑作品,一两个小时就制作成功了。”邢胜男指着一款栩栩如生的观音作品对记者说。

  “宋都面塑具有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神态潇洒等特点,去年我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评上开封市禹王台区非遗项目,为进一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下一步会更加注重在青少年中进行推广,在学习之余,孩子们学学制作面塑,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2019年8月24日,正在开封书城参加推广民间文化的邢胜男告诉记者。

编辑:谭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