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峰:“斜刺针法”的推广人

2019年08月27日16:15

来源:大河网

  中餐、针灸、功夫、中药被称为“新四大国粹”,而针灸于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日益受到世界瞩目。在针灸的大家族中,张新峰研究的“斜刺针法”更是得到广泛推广。

  针刺治疗疾患是祖国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斜刺法作为针刺操作手法之一,医学古籍中有大量论述。《黄帝内经》之《灵枢•官针》指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合谷刺,合谷制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这是关于斜刺法的最早描述。《难经・七十一难》说,“针阳者,卧针而刺之”,明确提出了“卧针”针法。后世对此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形成针刺诊治疾病体系和流派甚多,但更多著作是对穴位的整理和发展,对临床针刺方法多论及进针、行针、留针、出针、补泻、得气手法以及晕针、滞针弯针断针等异常情况处理方法。对斜刺针法涉及较少,尤其是在运用针刺治疗伤科疾病领域。

  张新峰是自2007年运用斜刺法治疗伤科疾患的。考虑到大多病人对针刺存在恐惧感,张新峰通过阅读大量中医典籍和临床案例,证实斜刺法治疗伤科疾患效果显著。斜刺法治疗伤科疾患由于不留针,治疗时间短,以及实用经济、无副作用、操作简便的优点,具有较高临床使用价值。

  张新峰通过研究认为,斜刺治疗骨骼肌损伤,其进针角度应根据损伤肌肉(束)的深度和进针点与针刺肌肉的垂直距离而定,不应该拘泥于其夹角大小;在斜刺针具选择与行针、留针方面虽有留与不留、行与不行以及行针手法的差异,但皆是以“得气”为针刺目标。同时快速高效的临床效果也促使对斜刺特色针法治疗运动损伤的作用机理的研究。深入了解斜刺技术、探索其作用机理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光荣事业。

  斜刺针法是在前人经络学说、针刺理论、経筋理论和“阿是穴”等祖国医学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出来的。中医伤科中“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理论则直接阐述了伤科疼痛症状与经络、气血的关系。现代医学的发展也为斜刺特效针法提供了科学依据。越来越精细的解剖学为此提供了人体结构的直观基础,肌肉结构状态(起止点、形状)和功能的阐述等,可以让伤科诊断(触诊)更加明朗,从而让针刺更有针对性;运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在分析其作用机理方面从有别于中医理论的微观角度进行探索和解释。现代人体能量学也为验证和研究斜刺特色针法的作用机理提供技术支撑,张新峰利用红外线成像技术可以发现斜刺针法相对于直刺疗法在几次强度、范围等疗效方面有明显优势。

  总之,斜刺针法治疗伤科疾患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尤其是经络学说基础之上的,与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发展认知可以融汇,有着流长的渊源并与现代医学理论息息相通,经得住学术的考究,也符合现代人的认识水平。

  人物名片

  张新峰,2003年于河南中医药大学(原河南中医学院)中医骨伤系本科毕业。他传承祖国医学,一直从事运动医学工作,主攻运动创伤防治、软组织急慢性伤病康复、运动康复锻炼等医疗领域,并建立了运动医学的诊(断)、治(疗)、(训)练高效临床体系。作为省局重点课题“斜刺针法治疗骨骼肌损伤”负责人,张新峰总结出治疗伤科疾病的特色针刺疗法,在省队、国家专业队和体育院校推广中好评如潮,为中国竞技体育做出坚实的医疗保障。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