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河南教育70年变迁:教育者的征途 河南教育“成绩单”背后的故事

2019年08月28日19:29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张楠)70年,河南教育面貌如何焕然一新?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职业教育,又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8月28日,大河网记者特别邀请到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河南省教科院院长郭国侠和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王丽娟等三位河南教育界优秀代表,讲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育面貌的改变,分享他们作为教育者的经历与感悟。

儿时·关于教育的记忆

“有门没法关,有窗垒着砖,有顶漏着天”,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省农村中小学面貌的真实写照,仅有的几所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办学条件也极端落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读小学和初中,蹲在土堆里趴在泥台子上上课,教室是外边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低年级到高年级班级数呈明显的金字塔状,一个初中学校七年级六个班八年级四个班,九年级也就剩两个班了。”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王丽娟回忆道。 

河南省教科院院长郭国侠说,1949年全省仅有中等职业学校8所,在校生总数只有1573人。渴望求学的孩子很多,但能实现梦想的地方太贫乏了。

1953年6月,郭天财出生在愚公故里济源市深山沟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8个孩子,吃饭成了大问题。一个菜团子就是上小学的郭天财一天的口粮,只有到过年过节时才能吃上一顿白面馍。对于今年66岁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而言,“能天天都吃白面馍”是他儿时的梦想。

1974年高中毕业的郭天财被保送到河南农业大学。“农民的儿子知道粮食的珍贵,当一名农业科学家,让所有人都吃上白面馍,不再饿肚子!”报到的当天,他就在日记里写下了终身的志向。

见证·基础教育走过的轨迹

70年来,全省基础教育规模、在校学生数空前,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创新、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层次结构不断优化、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经费和资源得到了坚实保障、管理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健全。

王丽娟说,其中印象最为深刻也最让她感动的是河南省九年义务教育的实现和教育扶贫工程的实施。

“现在,孩子们不但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上课,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国家法律持续有效的保障,我省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电化教学、计算机教育已经普及,实现了村村连 、班班通 、堂堂用,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特别是老少边山穷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她感慨道,这些都得益于河南省抓住历史机遇,认真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法》和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以及把教育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梦想·“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诞生

粮食增产靠科技,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新中国刚刚成立的1949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为713.5万吨,平均亩产只有46公斤,人均占有粮食仅为171公斤。之后经过30年的建设和发展,到1978年,全省粮食总产才首次突破2000万吨大关,达到2097.5万吨,人均粮食产量接近300公斤,并且一直是全国粮食调入省。“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没法活”,就是那些年河南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郭天财说,他的梦想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悄悄实现,“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河南农业高等教育的巨大变化和对粮食增产作出的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40年来,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跨上了3000万吨、4000万吨、5000万吨和6000万吨4个大的台阶,并于1984年首次由粮食调入省转变为粮食调出省。2018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6648.91万吨,相当于浙江、广东、青海等13个省的粮食总产,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620多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0来公斤。河南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小麦超过1/4,养活了1亿多人口,每年还外调400亿斤商品粮及其加工制品,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粮仓”“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也赢得了“中原熟,天下足”的美誉。

“上世纪70年代,河南农业大学牵头成立了河南省小麦、玉米两大作物‘高稳优低’研究推广协作组;1996年又牵头组建了当时全国农业高校和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郭天财说,进入新世纪以来,作物学被认定为河南省高校和全国省属农业院校唯一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依托该学科获批建设了全省高校唯一的“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3年牵头申报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国家2011计划”全国首批14个之一和全国农业高校唯一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被誉为河南高等教育里程碑,并入选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10个重大突破性事项之一,受到省委、省政府嘉奖;2016年又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共建了“CIMMYT-中国小麦玉米联合研究中心”。

利用这些科技创新平台,河南农业大学连续主持承担了“国家九五重中之重”“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围绕河南农业生产发展不同阶段存在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开展全省性协作攻关,先后取得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为全省农业生产发展和粮食增产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南粮食生产成为“一大优势”和“一张王牌”。

征途·走向教育强省 职业教育进入“奋进”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扶贫先扶智。

今年河南省将投入资金30.8亿元,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学校维修改造、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普通高中建设、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教育信息化等6项工程,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03所、中小学1961所,推进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改善。

王丽娟说:“现在,我省还正在实施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通过结对帮扶,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得到快速均衡发展,能参与着这项教育的伟大工程,我和我的同事们深感荣幸和自豪。”

据了解,去年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已达到755所,在校生136万人,分别是1949年的97倍和868倍。“1949年我省高等职业教育还是空白,2018年高职高专83所,在校生100万人。”郭国侠说,最近几年全省职业院校招生、在校生规模均居全国第一位,不久前河南省还成为国务院激励支持的职教改革成效明显的首批6个省份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职业教育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是1985年至1991年。在全省职业教育真正进入了一个成规模、成体系、上台阶的快速发展阶段。在2008年至2019年的第二个里程碑阶段,河南用两个5年连续开展职业教育攻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为什么要开展两个五年计划?因为河南是个人口大省,要把人力资源大省转化为人力资源强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全局性作用。”郭国侠说,接下来,河南职业教育将进入第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进入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职业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奋进”新时代。

编辑:梁倩文  审核 :新闻总值班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