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刀手”李刚: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智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

2019年09月03日17:05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刘杨)“就是师傅身上这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儿,给我印象最深刻,也深深感染着我。”在中铁工程装备集团的生产车间,陈承海与师傅李刚正忙碌着。对陈承海来说,师傅是个了不起的“传奇”人物。

李刚,中铁工程装备集团盾构公司技术管理部副部长,是盾构制造行业里为数不多的高级技师。

盾构机又被称作“工程机械之王”,其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地下施工装备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简言之,盾构机的工作原理就是在隧道中用顶端刀盘将石块、土层切削掉,再用螺旋机将泥土抽至皮带上运出,最后组装事先制作好的管片,用以支撑隧道防止坍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铺轨和电缆、通信等设施安装,最后就成了地铁、铁道等。

此前,盾构机制造技术一直被德、美、日等少数发达国家所垄断,“洋盾构”在我国市场的占有率一度高达95%以上。

打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  从空白攀上世界巅峰

李刚毕业于技校电机专业,1992年到铁道部隧道局大修厂工作。“父母也是老一辈铁道工人 ,那时候开挖隧道,是靠人拿工具一点点敲打出来的,非常辛苦,可能两三百人一个月才能打几十米到一百米的隧道。”

从那个时候他便想,如何让这项工作“快”起来?

2003年,李刚从中铁隧道局修理厂调入盾构制造公司,当时“盾构机模拟实验平台”国家863计划正好落户盾构制造公司。这个平台就是制造国产盾构的起步计划。

“我之前给外国专家拎过工具箱,近距离观察过外国专家组装、调试,也深知掌握核心技术的必要性。”李刚介绍,从图纸开始,他和工友梳理了进口设备的每个系统、每根电缆的走势,用了整整5年时间对整个过程做到烂熟于心。

2007年,“盾构机模拟实验平台”通过国家“863”计划专家评审组验收,随后,他又投身到第一台国产盾构的制造之中,负责这台盾构的电气系统,2008年第一台盾构顺利下线,被使用于天津地铁的施工,这是国产盾构第一次用于“实战”。

“当时做第一台的时候,我们跟业主说这是跟外国人合作生产的,不敢说是自己研发的,怕不相信我们。”回想起“处女作”,李刚印象深刻。“当时在天津,我们背着电缆到工地,连夜工作,技术人员与一线员工不分彼此,干劲非常大。当时我们都在想,只有做好第一台,我们的事业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也正是靠着这股拼劲儿,他们的第一台盾构获得了施工方和业主的一致好评,从“一”开始,拉开了盾构国产化的大门。

如今,中铁装备的盾构订单源源不断,这其中不仅有用于地铁、山岭隧道、水利工程施工的盾构,更有走出国门,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黎巴嫩等国际市场大显身手的“中国盾构”。中国的盾构行业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从空白攀上了世界巅峰。

创新步履不停 被喻为国内顶尖盾构机电气操盘手

在李刚心中,盾构制造虽然实现了国产化,但如何完善国产盾构内部构件,优化其性能却仍待努力。于是,李刚再次迈向创新研究之路。

探索研究中,李刚发现,在掘进机上面有无数的用于测量各种液体的传感器,特别是用于测量泥浆的液位传感器,其性能、外表硬度、灵敏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因为泥浆中经常混合有各种杂物,同时泥浆极易覆盖到传感器表面,造成传感器失灵;而且行业中使用的所有传感器都有需要定时清理的缺陷,同时这种传感器可靠性较差。更重要的是,这一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

“我们反复测试、反复试验、不断定方案、又不断地推倒方案,经常是不分昼夜地工作奋战。”李刚介绍,研发出的新液位传感器,有着多处令业内人士拍案叫绝的独特设计。例如,在两个电极左右方向设置了两个固定金属喷头,完美解决了淤泥堵塞的问题;制作新材料外壳,优化内部部件结构,并装入液体绝缘装置,100%解决了气密性问题,测量的精准度更是达到了1mm……

经过二十多年在电气方面的摸爬滚打,李刚获得了“刀手”这个绰号,寓意他在解决盾构机电气问题时的快稳准狠、干净利索,也被喻为目前国内最顶尖的盾构机电气操盘手。

“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最好、做到极致,就是工匠精神。”这就是李刚,喜欢创新,敢于挑战,不畏困难,如今继续行走在电气之路上,不断革新着中铁系列盾构各种电气部件。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