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刘杨)民族文化与传统体育相碰撞,民族服饰、生活习俗与艺术表演有机结合......9月9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在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体育馆正式开赛,精彩的表演引得观众声声喝彩。
大河网记者获悉,开赛首日上午共有20支代表队带来22个节目,其中,7个竞技类、12个综合类、3个技巧类。下午和晚上,分别有22个节目和15个节目登场。
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北京代表团中幡表演队正上演一场精彩纷呈的表演,幡面彩绸迎风招展,幡顶铜铃叮咚作响。据介绍,中幡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珍贵遗产。参加本届比赛中幡表演的是数代居住在北京的蒙古“合义全乐”中幡队,队员由蒙古族、回族组成。
“我们的中幡高达11米至13米,重量30斤左右,非常费体力,也需要很多的技巧。”刚刚表演完的王鹏满头大汗,心情也十分激动。“我已经练了20多年,从小就跟师傅一块儿学习,有很大的艺术情结在,也非常喜欢,一直在坚持。”王鹏告诉记者,练幡很苦,他们经常是伤痕累累,“但正因为这些伤的积累,我们才有更坚定的信念去做这个事,去传承和发扬中幡艺术。”
提及这次参赛,王鹏说,这是他第五次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今年到河南郑州参加比赛,我之前来过郑州,这次来感觉变化很大,且这届运动会的规模也是历届最大,参赛人数最多,我们也都非常重视”。
据悉,北京代表队的《中幡》获得9.21分的好成绩,在上午的技巧类表演项目中是最高分。
湖南代表团带来的《黛帕黛咕嬉秋》也在现场掀起了小高潮。据介绍,节目源于苗族传统节日“赶秋节”,讲述苗族青年男女,为庆祝丰收,穿着苗家盛装欢聚在苗寨,参与打秋千、抵杠、打苗拳等各种娱乐健身活动。身着绚丽苗族服装的青年嬉戏打闹,苗家秋收前后热闹的景象一览无余。
山东代表团的《鼓子秧歌》同样是为了庆丰收,取材于商河县回族鼓子秧歌。现场,鼓子随着大鼓节奏的变换,起伏跌宕,错落有序,“花伞”犹如骑士策马飞驰,气势恢宏,场面壮观。鼓伞配合,进退有序,阵型优美,节奏分明......
“真的是太好看了,让人眼前一亮,我也通过这些表演了解了部分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很赞!”现场观众在接受大河网记者采访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