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观豫|精神旗帜飘扬大别山巅

2019年10月04日17:46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夏先清 通讯员 马依钒

  绵延八百里,横亘国之央,大别山是一座革命的山、一座红色的山、一座英雄的山。

  昔日,一寸山河一寸血;今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坚持革命斗争28年,新中国成立70年,大别山精神薪火相传,老区人民接续奋斗,传承红色,厚植绿色,永葆本色,彰显特色,“四色”协奏,谱出发展交响曲。

  革命史:红旗不倒

  河南省新县城南,白马山东麓,苍松翠柏深处,是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烈士陵园。陵园里,安葬着近百位著名烈士和红军首长遗骨。

  在陵园革命烈士纪念堂,有一组数字,鄂豫皖根据地牺牲的烈士有13万余人,仅新县就占了5.5万余人,而当时全县人口不足10万。密密麻麻的名单下,是一个个鲜活的年轻生命,是枪林弹雨中,大别山儿女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大无畏身影。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别山英雄儿女坚持革命斗争,28年革命红旗屹立不倒。

  地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的大别山,是一片红色火种曾经燎原的土地,也是一片红色旗帜屹立不倒的土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逐步创建了以新集(今河南新县县城)为首府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大别山根据地的斗争从未停止过。

  1947年8月,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刘邓大军挥师南征,千里跃进大别山,建立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实现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伟大历史转折。

  与井冈山、太行山、沂蒙山等一样,大别山正是因其在中国革命史中铸就的不朽精神丰碑,在中国人民心中奠定举足轻重的地位。

  9月28日,由中国中共党史学会指导,中共信阳市委和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主办的“不忘来时的路——学习和弘扬大别山精神”研讨会在新县大别山干部学院隆重举行。

  研讨会上,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修振环说,要推动大别山精神研究走深走实。

  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大别山精神,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我的父亲张祖谅出生在商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经商城起义后走上革命道路。”开国中将张祖谅之子张小宁说,要把父辈的故事讲下去,让更多人知道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脱贫记:不胜不休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大别山为何红旗不倒,革命火种为何总能绝处逢生、燎原千里?靠的正是“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

  信阳是国家精准扶贫综合改革试点市,是河南省“三山一滩(即河南省境内的大别山、伏牛山、太行深山贫困地区和黄河滩区)”扶贫开发重点地区,所辖8县都是国家级、省级贫困县,脱贫任务确实非常艰巨。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老区人民以大别山精神为旗帜,把握精准要义,下足“绣花”功夫,举全市之力一战到底,不获全胜不收兵。

  “从小我印象里,家乡就一个字——穷。每年挨不到稻谷收割,很多村民都要出去借粮吃”,贫困日子让42岁的张保元刻骨铭心。

  得益于扶贫政策,曾经感觉毫无奔头的新县陈店乡贫困户张保元,谋起了“水稻事业”。几年前,张保元瞄上村里的荒地。山背村,村如其名,荒山里整出土地,着实不易。张保元起早贪黑,吃苦耐劳,愣是整理出300多亩稻田。

  正值稻收,打眼望去,山背村一片金黄,收割机轰隆作响。“稻穗压弯了腰,今年能收30多万斤稻谷。”苦干甜来,张保元一脸憨厚的笑。

  红土地上,有人起早贪黑,有人勇闯新路,大家众志成城,共同的目标就是摆脱贫困。

  9月23日,信阳市油茶商会成立。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信阳的油茶产业开启发展的新征程。

  9月底,在河南省光山县槐店乡陈洼村,油茶树即将进入收获期,油茶花开,漫山雪白,果香四溢。这里地形以丘岗和浅山区居多,水稻种植不易,过去很多村民选择外出务工,上万亩丘岗地多被荒弃。

  10年前,外出务工的陈世法回到家乡,创办司马光油茶园。在油茶漫长的生长周期中,就像革命年代的军民鱼水情,油茶山发酵出了干群深情。

  产业强,百姓富。陈洼村党支部认准油茶产业,联合附近4个村子,成立了槐店乡油茶产业联合党总支,完善基础设施、协助动员村民流转土地、引进种植技术、整合市场资源……一招一式,富了百姓,赢了民心。

  “金银山”种上了“摇钱树”, 油茶果富了乡民。“以前是贫困户,生活不好,现在的生活是天天像过年,顿顿能吃肉。”72岁的村民陈文珍一直在油茶园内打零工。自从山上种了油茶,就和老伴在油茶园内干活,老两口每月收入4000多元,能挣钱,还能照顾家。

  覆盖6个乡41个村民组的司马光油茶园,目前实现了年产值近亿元,帮扶609户1831名贫困人口,安置了2000多名周边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2800元。在光山、新县、商城等大别山区,油茶已经成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小康路:四色相映

  小康路上,浸润红色基因的大别山精神,熠熠生辉,处处动人。老区人民传承红色,厚植绿色,永葆本色,彰显特色,四色相映奔小康。

  “两山之间一条河就叫冲,这里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是兵家的天然屏障,也是红军诞生的摇篮之一。”92岁的红二十五军长征见证者、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老支书王传伟,总是这样告诉前来参观的游客。

  何家冲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是全国100个重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85年前,红二十五军长征的号角在这里吹响。85年后,这里 “打造红色旅游、致富奔小康”的号角声声悠扬。

  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红色资源成了宝贵的发展资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形成了以农家乐、旅游商品服务和土特产品加工为主要特色的乡村旅游业,为群众增收开辟了新思路,找到了新途径。“革命先烈为了信仰和理想,不怕牺牲、不畏艰险,这样的精神扎了根,有了魂。有精神有力量,奔小康圆梦想。”王传伟字字清晰。

  河南省商城县黄柏山林场位于大别山深处,90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商城起义,掀起了鄂豫皖边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的高潮。如今,“革命红”叠加“生态绿”,这里闯出发展新天地。

  从1956年开始,三代黄柏山人发扬大别山精神,敢干、苦干、实干、巧干,团结奋进,持之以恒。“林一代”荒山造林,绿了荒山白了头;“林二代”守林护林,献了青春献终身;“林三代”营林兴林,美了青山富了民。美丽的绿水青山正转变为富民的金山银山。

  20世纪90年代末,这片大别山深处的国有林场有过一段“苦日子”。林场职工工资“时有时无”,有人戏谑他们“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烧炭的”。但再困难,黄柏山林场坚持不搞竭泽而渔式的采伐,反而租赁山场来栽树。如今的黄柏山林场已成为河南省森林覆盖率最高、集中连片人工林面积最大、活立木蓄积量最多的国有林场。

  初秋时节,沿着省道、县道,穿梭在黄柏山林海,路两侧的农家乐一家挨着一家,游客纷至沓来。“这两天,每天都有好几桌客人,忙得脚都不沾地儿!”9月15日,52岁的农家乐女主人周贻华向记者“抱怨”。说话间,又一波操着外地口音的客人进了屋,周贻华赶忙热情地张罗起来。在这里,传统山区农业正在向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嬗变。

  既是 “两山理论”的实践者,也是受益者。一代又一代大别山儿女传承大别山精神,接续努力、薪火相传,抒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诗篇。

  以“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为主要内涵的大别山精神,正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巍巍大别山,红绿色斑斓,初心一如磐,使命永在肩。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大别山精神滋养初心、砥砺使命,信阳市抓传承,让红色文化融入血脉;抓锻造,让红色文化融入支部;抓管理,让红色文化融入日常;抓家风,让红色文化融入家庭;抓关键,让领导干部示范带动。

  “努力提高大别山精神在全国范围内的认知度和影响力,让大别山精神真正成为巩固红色政权的‘传家宝’、老区振兴发展的‘定盘星’、全面从严治党的‘压舱石’。”信阳市委书记乔新江如是说。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