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郑州老街道和老人丨砖牌坊街:寻常巷陌旧时光,犹忆梨花一段香

2019年10月15日07:35

来源:大河网

  今日砖牌坊街街景

  砖牌坊残存下来的石柱,上面有“丸熊画荻”四个字。

  □策划:热线互动调查部执行: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丁丰林文张琮摄影

  在古装影视剧或风景旅游区里,牌坊是很常见的建筑元素。像贞节牌坊、功德牌坊、仁义牌坊等,牌坊的材质也有多种,有木结构的,有石结构的,还有精美的汉白玉牌坊,庄严又壮观。

  在郑州历史上,也曾经有一座很著名的牌坊,始建于清乾隆四年,存世200多年。而且,和其他牌坊多有不同的是,郑州的这座牌坊是用砖砌成的,可惜的是,在40多年前已被毁掉,留下来的,是一条以它命名的老街——砖牌坊街。

  那条街:矮墙小巷旧时光,闹市里的宁静乡

  从郑州西大街和顺城街路口向东步行200多米,在路南有一条小巷,叫维新街。小巷两旁的青砖围墙,和围墙边闲聊的街坊,在热闹的都市里,衬出一片安静祥和的氛围。砖牌坊街还在深处。继续向里再走200多米,街道两边的门牌上,开始出现了砖牌坊街的字样。

  砖牌坊街呈东西走向,东起平等街,西到西门南拐,长约400米,宽不足5米。道路两侧绿树成荫,枝枝蔓蔓耸入街道上空,纵横交错,俯抱着整条街。在街道东口,路南的围墙上,平等街社区绘制了几十米长的文化墙,讲述着砖牌坊街的前世今生。

  “砖牌坊街是因砖牌坊得名的,牌坊是清朝的,但实际上这条街的历史更长,在元朝时就有了。”平等街社区副主任王雯介绍,砖牌坊街在历史上有很多名字,像最早叫梨花巷,孙家园胡同,砖牌坊街,曾短暂改名叫立新街,后来恢复了砖牌坊街的名字。

  《图文老郑州·老街道》一书的作者之一,原河南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处调研员吕华山介绍,砖牌坊街可能是郑州市有记载的年代最早的胡同。这条街原来叫梨花巷,明朝时,这里是进士孙绶家的后花园。据孙氏族谱记载,孙氏原籍山东省阳谷县,元朝末年,因避兵乱,由孙奉光携眷迁郑,就住在了这里,后来子孙繁衍,成为郑州城内的望族。

  那时候,孙家的宅院很大,出入的大门坐落在南学街北侧。砖牌坊街的路北是孙家的后花园,园内种了很多梨树,每到阳春三月,梨花盛开,银白如雪,一望无际,当时居民就把这条街叫做“梨花巷”。

  事实上,这条街在过去曾同时叫着多个名字。比如在康熙《郑州志》的第三卷《建置·街衢》里,把这条街叫做“孙家园胡同”。在清道光年间的一处《重修井泉碑记》里,称这里为“孙家园第一巷”。不过后来使用最多的,还是现在的这个名字——砖牌坊街。

  “砖牌坊街,自然得名于砖牌坊。”吕华山说,在清朝,这条街上出了一位姓王的妇女,22岁就死了丈夫,独自一人撑起家庭,赡养公婆,抚养孩子,守节30余年。王氏还教子有方,他的儿子和孙子都考取了功名,孙子做官做到青州知府。她的品行和事迹在当地广为传颂。在清乾隆三年(1738年)的十月,郑州知州张钺把她的事迹上报朝廷,请求表彰。乾隆皇帝批准建造一座牌坊,旌表节孝,因牌坊是用砖砌成的,这条街也被叫作砖牌坊街。王氏的事迹,在《郑县志·烈女传》中也有记载:“王氏,李振业妻,年二十二岁,夫殁,孝事舅姑,持家勤俭,守节三十余载。”

  不过说起牌坊,听闻较多的还是木牌坊、石牌坊,很少听说过砖牌坊的。那么郑州的这座牌坊为何是用砖垒的呢?管城区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博物专业馆员郑晓旭解释说,木、石、砖,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常用材料,牌坊在建造过程中,也是因地制宜的,木、石、砖材质的牌坊历史上都不少见,除了郑州砖牌坊街的砖牌坊,在山东淄博、广东湛江等地区均有砖牌坊遗存。

  那些事:牌坊被毁仅存残柱,“丸熊画荻”作何解?

  住在砖牌坊街1号院的居民李淑珍,今年72岁,曾见过街上的砖牌坊。她说,砖牌坊原来在街西头的路北,牌坊整体十分高大,有三门四柱,双层挑檐,上面刻有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还有八仙过海的浮雕纹饰,十分精致。可惜的是,后来砖牌坊被毁掉了。

  李淑珍虽已年过七旬,但耳聪目明,和蔼健谈,我们给她送上了由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为关爱老人而备下的生活用品套装。

  虽然砖牌坊已不复存在,但还是保存下了西边的一截柱子,柱子上刻有四个字:丸熊画荻。如今这块残柱被保存在平等街社区,社区书记封强说,他们正考虑复建这座砖牌坊,到时候要把这截残柱复到原位。那么,柱子上的这个“丸熊画荻”,是啥意思呢?吕华山解释说,这四个字,是柱子上的一条楹联的部分,楹联原文是“丸熊画荻荷龙章”。丸熊画荻,又写作画荻丸熊,是称赞母亲教子有方的一则成语,只是现在使用频率很少。“画荻”和“丸熊”,分别出自两个典故。

  画荻,和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有关。《宋史·欧阳修传》记载: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母郑氏以荻管画地写字,教其读书。“荻是一种植物,生长在河岸湿地。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写‘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句中提到的荻花就指它。”吕华山说,欧阳修幼年家贫,无钱买纸笔,母亲就用荻管画地写字,教他读书识字,后世就以“画荻”来称颂母教之典。

  丸熊,又称“熊丸助读”,出自另一个典故。《新唐书·柳仲郢传》记载:仲郢字谕蒙。母韩,即皋女也,善训子,故行郢幼嗜学,尝和熊胆丸,使夜咀咽以助勤。“丸熊,是用熊胆和制成的药丸。柳仲郢年幼好学,在晚上读书的时候,他的母亲韩女士用熊胆和制成丸,让他咀嚼。因为熊丸味道很苦,可以提神醒脑,后世也用‘丸熊’来称赞母教。”

  那些人:老街上的老街坊老故事

  郑州第一位女教师原来住在这条老街上

  砖牌坊,旌表的是节妇王氏教子有方,而在砖牌坊街的历史上,还出过另一位女性教育典范,可以说是郑州最早的女教师。这位女教师叫郑培真,生于1889年。她自幼丧父,跟随长兄习读经史,后来到开封女子师范学堂求学,学习新课。辛亥革命后,郑培真曾在贡院街东头的一户人家里设立女塾,起名叫“自立女学堂”。后来郑培真搬家到砖牌坊街,女学堂就停办了。

  当时,郑县虽已成立了女子小学,但很多人还是不愿送女儿去公学跟着男老师上学。家长们听说郑培真曾办过女塾,便一起请她重开私塾,收下这些渴望学习的女孩子。于是,郑培真将自家的临街房腾出三间,改为教室,收了十几个学生,教学采用混合班制,课本既有国学经史,也有西学算术等,新旧兼修。在上世纪20年代,郑培真的女私塾开办了十多年,她也就此成为郑州的第一代女教师。

  89岁老党员,义务理发30多年

  在今天的砖牌坊街上,还住过一个平凡的老人,就是今年已经89岁的胡东乔老先生。他坚持30多年为社区居民免费理发。

  1930年出生在理发世家的胡东乔,从小就学会了理发,曾在许昌、漯河开过理发店。后来到郑州工作,住在砖牌坊街。工作之余,他仍忘不掉理发手艺。1987年,胡东乔退休后,看到小区里不少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困难,他就上门为老人免费理发。只要老街坊一声招呼,他随叫随到。

  2014年,胡东乔搬到了中原西路上的阳光花苑小区,他还是忘不了这些老街坊。如今,每到周四,胡东乔和老伴清晨5点多就起床吃完早餐,坐公交车回到平等街社区,为砖牌坊街上的街坊免费理发。

  胡东乔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龄已有64年。在2016年,河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河南省委为50年以上党龄的老党员颁发荣誉纪念章,省长陈润儿亲手给胡东乔颁发了纪念章。


编辑:梁倩文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