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中国”揭开神秘面纱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

2019年10月20日10:31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博物馆俯瞰图 曾宪平 摄人民网洛阳10月19日电(张毅力)这里,是中国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

  10月19日上午,历经两年多建设、60多年的挖掘,备受人们关注的河南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3800年前的绚丽生活图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里头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发现并开始考古发掘,迄今已有60年。这里是中国最早的王朝——夏代中晚期的都城所在,在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

  远观博物馆,整个建筑用夯土和紫铜为主要材料,像一座破土而出的青铜宫殿,寓意为最早中国的诞生。该博物馆共使用夯土4000多立方米,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夯土建筑。

  空中俯瞰,整个建筑像一条盘旋的龙,表达着二里头遗址是整个洛阳文化资源的龙头。同时,屋顶平面暗含了一把“钥匙”的形象,象征着二里头文明是研究早期中国、华夏文明的形成的关键考古遗存,是打开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

  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一个自下向上呈喇叭状的屋顶令人震撼。这是博物馆中央大厅的铜屋顶,“喇叭”正是仿照了二里头出土的“青铜爵”造型。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展品总量预计近3000件(套)。移步到展厅内,件件珍品让人眼花缭乱。

  有一条长着“蒜头鼻”的龙,它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龙头略呈浅浮雕状,鼻、眼则充填了白玉和绿松石。“巨龙”的出土,证明早在夏代的时候,先民们已经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来崇拜。

  一个指甲盖大小的骨猴也吸引了众人驻足。它圆圆的头、大大的眼睛,头顶两侧竖着尖尖的耳朵,上身两只手臂胸前交叉,两只爪子搭在肩上,下肢蜷缩,颇具神韵。这个骨猴是随着一个小孩墓葬出土的,在骸骨的胸前位置。到底是谁用何种工具雕刻的,已经无从考证。

  到达博物馆三层的观景平台,整个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和二里头遗址区一览无余。放眼北望,青青草坪随着起伏的地形浩荡铺开,呈现出麦田一样的“井字格”田垄。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位于河南洛阳偃师市翟镇镇,占地面积约246亩,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包括公共区域、业务区域、行政区域及早期中国研究中心四个部分,总投资约6.3亿元。该博物馆建成开放后,将成为全国大遗址保护、展示和利用的示范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展示基地。

  开馆仪式后,还举办了相关活动。第二届世界古都论坛以“古都保护与城市生活”为主题。来自意大利、法国、俄罗斯、葡萄牙、埃及、美国等22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和日本冈山市、韩国扶余郡代表将参会,还有来自西安、北京等国内著名古都的城市代表和中国古都学会的代表,国内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交流互鉴。

  纪念二里头遗址科学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学术交流为主,来自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专家和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二里头遗址与相关问题研究”“早期城市、早期国家和早期文明研究”等议题展开研讨。

  绿松石龙 许俊文 摄

  博物馆内景 曾宪平 摄

  曾宪平 摄

  展品 许俊文 摄

  展品 许俊文 摄

  许俊文 摄

  骨猴

  曾宪平 摄

  曾宪平 摄

  曾宪平 摄

  展品 朱志强 摄

  展品 朱志强 摄

  展品 朱志强 摄


编辑:杨剑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