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又增产的绿色密码

2019年10月24日07:37

来源:大河网

  □河南日报记者李运海

  老话说,庄稼长得好,全靠肥料养。化肥上得少,营养会不会跟不上?农药打得少,会不会病虫害泛滥,影响粮食产量?

  这是农民关心的话题,也是农业专家正在聚焦的科研热点。为贯彻原农业部《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我省遴选13个县(市、区)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并把玉米、水稻、蔬菜、果树作为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试点作物,全力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今年秋季,我省对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开展减肥减药试验示范的效果如何?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对此,记者近期采访了种植户和有关专家。

  粮食产量不减反增

  去年秋收后,罗山县子路镇朱湾村种粮大户陈贵权与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李本银团队合作,拿出800亩稻田作为示范田,每亩地比常规水稻田减施化肥和农药三分之一以上。

  今年秋收期间,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陈贵权的示范田进行测产,结果亩产量高达640.7公斤,而常规施肥的对照田水稻亩产量只有604公斤。

  禹州市古城镇钟楼村农民徐景阳流转的2300亩土地今年全部种植了玉米。他与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杨占平团队合作,拿出550亩土地作示范田。正常地块每亩地施用化肥60公斤,而示范田只施用复合肥45公斤,化学农药用量也比正常地块减少30%。今年秋收,省科技厅组织专家测产,示范田亩产超过742公斤,而常规施肥用药的对照田亩产是704公斤。

  来自省统计局的数字,也印证了这些示范地块的测产结果。2018年,我省粮食产量达1330亿斤,粮食生产连续八年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我省化肥、农药施用量在不断减少。2018年全省化肥、农药用量分别为692.79万吨、11.36万吨,而2015年,这一数字分别是716.09万吨、12.87万吨。

  增产背后的科技密码

  化肥、农药施用减少了,产量反而提高了,秘诀在哪儿?10月18日,省农科院副院长乔鹏程告诉记者,化肥、农药用量不增加甚至减少,不仅得益于播种、灌溉、植保、农机等领域的技术进步,更是绿色发展理念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的综合作用。

  在豫南稻区,种植有机生态大米成为时尚,很多种植户广泛种植紫云英、毛苕条子等绿肥,通过绿肥弥补化肥施用量减少后的营养缺口。“紫云英的根部长有很多根瘤菌,具有共生固氮能力,每亩紫云英可产鲜草2000公斤左右,平均可为土壤提供6公斤纯氮,相当于12公斤左右的尿素。”李本银说。

  玉米本就是高肥高水作物,为什么会“减肥”不减产?杨占平解释说,农民在种植玉米时普遍存在施用化肥随意,使用量大的问题。结果,施用的化肥多,玉米却没见增产。根据这种情况,专家们对示范田进行测土配方,根据土壤情况精准施肥,按照需求科学施氮、磷、钾等肥料;对玉米病虫草害进行全程预测预报,采用有针对性的新型高效低毒药剂,实现了化肥农药减量和农业增效的双重目标。

  在徐景阳的示范田,省农科院同时实施了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课题“褐土肥沃耕层构建和土壤培肥集成与示范”项目,针对禹州地区褐土耕层浅薄、保墒差、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开展深耕、新型肥料应用等,改善土壤结构,让肥料发挥更大的效力。

  减肥减药更绿色

  根据计划,到2020年,全国化肥、农药用量要实现零增长。来禹州市参加测产的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助理翟勇解释说,在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约束越来越明显。因此,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就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研发低成本、实用、好用的技术,加快推广。

  乔鹏程说,玉米是我省秋粮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因此,针对玉米种植实施减肥减药增效,对全省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促进我省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减肥减药”也不是简单的做减法,“减”的背后是“不减产”,“减”的结果是“增效益”。因此,“减”的关键是把土地的“营养”补上去,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给每一块土地精准施肥;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土地的有机质;通过绿色防控,把农药的使用机会降到最低。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