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踏入考古探方 惊艳一眼千年
考古发掘现场
考古领队陈伟为团员介绍现场情况
青睐团员在考古遗址现场
听考古队专家现场讲解
清晰的文化层叠压
现场出土的大量瓷质及陶质碎片
陈伟领队示范洛阳铲的使用方法
小团员现场发掘出唐代砖块
10月19日周六清晨7点,北京青年报“青睐”团成员一行人从报社出发,前往300公里外位于北京正南方向的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这次寻访团的目标,是一处名叫开元寺南广场遗址的地方。2015年,因发展旅游业需要,正定县政府开始对开元寺街区进行更新、整治工程,开元寺南边这一块规划为绿化广场,没想到施工刚一开始,便有了惊人的重大发现。
自2015年8月起,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开展了考古勘察,勘察期间发现了夯土城墙、沟渠、房址等重要遗迹现象。2016年11月开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通过此次考古发掘,发现开元寺南广场遗址文化层厚3至6米,共划分为10个文化层,首次发现了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等7个历史时期连续的文化层叠压。文化遗存丰富,共发现遗迹两百余处,出土可复原器物6000多件,主要分属于以下三个系统:开元寺寺庙建筑系统、晚唐五代时期城墙系统、宋金至明清时期民居建筑和街道系统。
这处惊世骇俗的考古发现,让正定县这个原本就名声在外、成名甚早的千年古城旅游重镇,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次考古发掘,无论在遗迹现象还是出土遗物上,在正定城市考古中均属首次。
2015年10月15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陈伟刚刚在张北坝上做完早期长城调查回到单位,第二天16日上午便接到了新任务——赴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主持开元寺南广场新发现的遗址区域的考古工作。
“原本我们认为这个工期应该会比较短,一两个月就能结束。但是随着新发现越来越多,我们判断这里可能会有引起轰动的重要发现。正定县委县政府听说这件事,马上拍板表示要‘考古先行’,暂停绿化广场的计划。”陈伟对北青报记者讲述。
在如今的开元寺南广场遗址一侧,挂着一条横幅标语,大概最能解释“考古先行”的含义: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正定现在做所有基建项目都是考古先行的,在城区内施工动土时,正定县政府一定是先请考古队过来,甚至住建部门还要来现场,主动配合考古队。”
陈伟领队说,之前其他考古项目所在地的住建部门和文物部门“打架”的情况,从来没有在正定出现过。2015年,他被派驻到正定来,一干就是4年,他告诉北青报记者,这4年在正定干得特别舒服。“正定县的住建部门花了很大力气,因为拆迁完了地表有许多建筑垃圾,他们主动配合,住建局的领导主动过来跟我们接洽,交流这个事应该怎么弄,需要机器、需要设备还是需要人员,全都配合我。”
在县文物部门和住建部门的配合下,大型机器进场迅速清理了地面建筑垃圾,形成了便于考古队勘探的环境。“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支持,每年我们报多少计划就批多少计划,需要多少资金就给多少资金。上个月国家文物局的领导过来看了,我跟领导说,我得再挖一年,领导当时就说,挖一年哪行啊,你得持续地挖下去。”陈伟说,这样相辅相成的关系,才能把事儿做得迅速、干净、漂亮。
罕见的七个历史时期
不间断的文化层在这里显现
午饭过后,青睐团员们跟随陈伟领队的步伐,来到了开元寺南广场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个已经成为热门景点的玻璃围挡,透过围挡,能看到里面是一个一个排列整齐、四四方方的考古探方。可以看到分为清晰的东、西两个区域,中间有一条探方隔梁区隔。虽然已经可以透过玻璃参观,但真正进入到围挡里的发掘作业区内还是十分难得的。
跟随陈伟的脚步,考古现场竟然就这样近在眼前了,往前走一步就能踏进去,站在探方中,面对的是千年前人类的活动遗迹,刹那间,时间流转,那些曾经在这里活动并生活着的人和事在想象中鲜活起来,仿佛自己就成为了最接近历史的那个人。
陈伟派了三个得力助手翟鹏飞、张云清和赵星,分成三拨人马,分批依次为大家讲解。三个年轻人都是陈伟带的考古队员,一个研究生、两个本科生,三个都是90后,“他们讲得比我好!”陈伟笑着说。
首先讲到的就是文化层,团员们都被一个新鲜的考古术语深深“洗了脑”——文化层。对爱好考古的团员们来说,这样清晰、连续的文化层叠压,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之前其他的遗址也有这种文化层不同朝代的叠压,但大多都有中断,并不是连续的,开元寺这里却是从唐代到明清一直没断过。”考古队员说。
当被问道如何确定、区分不同时代的文化层时,考古队员们介绍了其中比较直观的三个标准:土色、土质和包含物。“第一就是土质和土色,不同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一样,形成的文化层堆积就会有不同的质地和颜色,土壤的质地实地用手铲去刮就可以感受得到,而土色的差异用肉眼就可以分辨出来;根据不同的土质土色划分出不同的文化层后,就可以依据各层里面的包含物来为每一层断代了。”
城墙防御系统演变:
宋金百姓建房的砖取自附近唐五代城墙
目光移向探方内,可以看到发掘区东部的夯土城台和城墙,城台南北宽约28米,东西长约17米。城台始建于晚唐时期,与城墙同时修建。五代时期进行扩建并对城台部位进行包砖。
修建时,先在地面挖出基槽,基槽底部铺垫碎石,然后用夯土夯筑,待基槽垫平之后,夯土范围内收,向上继续夯筑形成城台。陈伟领队还指引大家注意坑内的“夯窝”,这就是修建城台时人工夯实基槽的痕迹。修筑城台时用夯具对土进行夯打,形成了这些密密麻麻的夯窝。
通过考古发掘,城墙防御系统的变化过程得到了清晰地还原。考古队员告诉大家,始建于晚唐的城墙使用时间短、不断修补且具有鲜明的军事防御色彩,这些特征均与正定在晚唐五代时期特殊的历史地位相契合。这一时期的大型建筑构件出土较多,而一般的生活用具则发现较少。
而在原唐五代时期城台的位置,考古队员们又发现了大量宋金元时期的民居建筑遗存,这表明城墙防御系统废弃后遭到破坏,大量的民居占据了城台附近的部位。此时期,不少房屋垫土和建筑用砖均直接取自城墙,普通的民居、商铺、民间寺庙直接占压城墙。城市的功能和布局开始发生变革。大量民居、作坊,民间寺庙进入了内城的范围。作坊、庙宇、民居交错相处,没有明显的隔离。
从唐、五代,到宋金元时期的变化,体现了正定从防御军事作用到生活商业作用的功能转变。
大量民居店铺和佛教遗存
彰显这里曾经的商业繁华与佛教盛行
据陈伟老师介绍,宋金元时期的居民活动遗址以道路、房址、水井、灰坑和窖藏为主,房址主要有民居、商铺和民间寺庙这三类,发现了大量的与商业、手工业有关的遗迹现象,进一步明确了金元时期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应属于城内重要的商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