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乐器村奏响富民曲 | 乡村振兴与大农河南第四站

2019年10月31日08:03

来源:大河财立方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陈沛 文 朱哲 摄影

  在兰考,泡桐被亲切地称为“焦桐”。

  昔日,位于黄河故道旁的兰考县饱受风沙、内涝、盐碱侵害。上世纪60年代,为防风治沙,“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带领群众广种泡桐治理沙丘。或许连焦裕禄自己也没有想到,如今蔚然成林的泡桐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百姓的“绿色银行”。他们放下镰刀,拨动琴弦,用“焦桐”蹚出一条传统乐器制作产业,奏响了富民曲。

  一棵树,改变了一座城,推动了一个产业,弘扬了一种精神,富裕了一方百姓。

  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与附近的泡桐林

  | 依托“焦桐”乐器村年产值破1.2亿

  10月27日,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驱车前往兰考,下高速后即将拐入堌阳镇徐场村的路边,一片千余亩的泡桐林自成一景:一排排泡桐树分列而站,从手腕粗的树苗到直径50厘米左右的泡桐树,摇曳着硕大的树叶,在秋日的晨曦中被镀上一层“阳光金”。

  “一年一根杆,两年粗如碗,三年能锯板。”兰考县乐器协会会长、兰考县成源乐器音板有限公司总经理汤二法指着泡桐林告诉记者,他承包的这片泡桐林,在他眼里就是不断生长的“绿色银行”。

  汤二法向记者解释,此前兰考县饱受风沙、内涝、盐碱的侵害,通过种植泡桐来防风固沙,“但生长在兰考沙土中的‘焦桐’因昼夜温差大、长在盐碱地等原因,以其为材料制作的音板音质奇佳,成为制作古筝、古琴、琵琶等传统乐器的主板材”。汤二法透露,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档民族乐器的板材都采用兰考泡桐。

  记者在成源乐器音板公司的厂房中看到,一块块“焦桐”板材经过晾晒、切割、箍形、上漆等工艺,最终成为精美的古筝和古琴。

  制琴师正在制作古筝

  正在给古筝箍侧框的工人宋现明告诉记者:“以前在工地当水泥工,工作时间长而且工资还不好拿到手,于是就返乡在乐器厂打工。”

  据了解,宋现明做好一个古筝框架计件工资180元,如果按照每月正常工作量42架古筝算,每月到手工资7000余元。此前还是村里贫困户的宋现明这两年盖起了二层小楼,他笑言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成源乐器音板公司仅是徐场村传统乐器制作产业的一个缩影。进入徐场村后,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飘着一面标有乐器公司名称的旗帜,各类乐器加工厂更是“遍地开花”。

  徐场村村主任徐永顺告诉记者,目前村里104户居民,其中86家都在经营古典乐器的制作与销售,并且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目前整个村销售乐器的数量超过10万把,年销售额突破1.2亿元”。

  | 风箱拉出的“新商机”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

  产业链上下游的优势互补、精细分工,在徐场村得到完整体现。例如,有村民负责生产古琴、古筝配套的桌椅;有村民则仅负责古琴上弦,完成最后的组装;甚至有村民仅仅负责激光机在古筝和古琴上刻画LOGO的环节,每个月都能有上万元收入。

  “完整的产业链,才能精确到每个生产环节,降低整个产业的生产成本。”徐永顺表示,目前徐场村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的闭环,整体向外输出“兰考乐器村”的名号,客户目前基本以慕名而来为主。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徐永顺认为:“找准符合当地发展的产业,重要的在于思路的转变,思路一转天地宽。”

  二卫古琴董事长徐双卫的父亲徐松林是拥有20多年从业经验的老匠人,徐松林回忆,村里第一家乐器厂为上世纪80年代的代士永创办的中州乐器厂,而最初的产业萌芽则来源于一个“风箱”。

  据介绍,“靠山吃山”,兰考县百姓很早就尝试通过泡桐产业来寻求致富之路,但最初都是用泡桐树制作风箱、灯座、电闸刀座来销售赚钱。“这些都是最初级的产品,可能一棵树做成产品也就值几百元钱。”徐松林说。

  没想到的是,一个上海乐师偶然发现由兰考泡桐制作的风箱鼓风时声音脆亮,便慕名而来,找到兰考当地木匠代士永制作音板。此后代士永成为乐器厂家的原材料供应商。深入接触后,代士永发现乐器成品售价不菲,决心独立办厂,为当地传统乐器产业播下种子。

  1998年,辞去公务员的汤二法为县里引进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并于2000年8月在堌阳镇合资成立兰考县上海牡丹民族乐器有限公司。此后,这个公司成为当地乐器产业的“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技术人才,为乐器村的产业奠定了基础,最终促成兰考乐器产业的枝繁叶茂。

  | 从拼力气到拼智力文化产业带来“新基因”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徐双卫即兴为记者演奏了一首古琴曲,悠扬的古琴声,饱含对现在生活的满足和惬意。“很多客户来了,至少你要对他说出琴声的好坏,所以几乎每家从业人员都会对声乐知识有所了解。”徐双卫说。

  听到琴声响起,徐永顺10个月大的孙子手舞足蹈,颇为兴奋。汤二法认为,乐器制作产业既是林业深加工,亦是文化产业,这种双重属性对乡村生活和观念的影响,远远超过财富本身。

  “2012年大学毕业,我就回乡做电商,在网上销售古筝。”中豫民族乐器负责人徐瑞军告诉记者,当时淘宝等电商刚刚兴起,传统的销售模式还是拿着产品到各地的学校、培训班去推销。彼时,徐场村尚没有铺设快递网点,徐瑞军每次收到订单都需要坐车到县城邮寄,并且邮费十分贵。

  走南闯北的徐场村村民对新生事物并不反对,反而很敏感。不少村里的人成为电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以前就想着种地能养家,没想到做个乐器还要学声乐知识,学电脑知识,还要在网上卖东西,用网络语言喊别人‘亲’。”徐双卫说,通过销售乐器搭建了与各地的深度交流平台,让他们了解前沿市场动态,与城市生活接轨。

  徐永顺告诉记者,村里部分学生大学选择了声乐专业,成为了解声乐行业的专业人才,也为乐器村储备了人才。“从小耳濡目染,也让他们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村里出了不少名牌大学生,我儿子目前就在上海交通大学读研究生。”徐永顺说。

  如今,快递网点、新型超市等铺设到徐场村口,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楼房。乐器制作产业为这座昔日黄河滩地的小村庄注入了新的文化基因。

  | 重创新、懂市场掀起火热农创大潮

  据了解,目前兰考县乐器村的产品不但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可谓蜚声中外。

  但当地从业者并没有固步自封,停止创新。采访中,徐场村村民梁晨星到成源乐器音板厂库房中挑选音板,与此前采购的古筝音板不同,他选择的是今年在各大博览会中出尽风头的一次成型音板。“以前的音板都是做成板材以后,再通过二次加工烤弯,对乐器的发声有一点影响。”梁晨星表示,而这种一次成型的板材则在车床上直接车出固定弧度,不用二次加工,能让乐器声音更洪亮。

  “为了这块音板,我们请教了声学专家、力学专家以及物理专家,来寻求尽可能完美的音板。”汤二法表示,创新的效果显而易见。数年研发一经面世,通过一体成型音板加工的古筝均价破万元,并成为今年的热销产品。

  除了重创新外,作为新型农民的乐器村从业者也注重对市场、品牌、资本的运用,掀起了火热的农创大潮。在徐场村口,一块普惠金融示范村的牌子格外显眼。“以前村民不敢和银行打交道,随着产业的发展,不少村民开始利用资本逐步扩大规模,这样才能在规模、质量等多维度上抢占全国市场。”徐永顺说。

  不少打出名气的高端乐器品牌,也在逐步放弃低端销售这一块市场。几名受访者均表示,电商中不少小厂家为了销量,通过低价低质乐器抢占市场。如果跟风生产低价乐器,则可能毁掉兰考乐器村的名声。对此,注重品牌效应成为全村从业者的共识,而在舍得之间,兰考乐器村的产业之路走得越来越稳健。

  世世代代的庄稼户,放下镰刀,拨起琴弦;一棵树,成就一方产业,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如今,棵棵“焦桐”正弹奏出兰考乐器村的创富新篇章。

 

编辑:史海山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