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智库”2019年研究成果即将发布

2019年11月01日08:03

来源:大河财立方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李一川 通讯员 李冰冰 受访者 供图

  “最强大脑”智囊团,为郑州带来“头脑风暴”。

  2017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郑州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研究院,本着“优势互补、注重实效、合作共赢”的原则,为郑州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长期护理保险、大健康产业、枢纽经济、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被列入中国社科院郑州研究院2019年度的四项课题。开展这些课题研究,既是落实国家战略要求的具体举措,也是郑州市引领社会发展、服务民生建设的重大创新实践。

  据悉,上述四项课题将于11月4日在郑州发布。为此,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专访上述课题负责人,为您提前打探有关郑州的最新研究课题成果。

  丨课题1:探索可推广的郑州长护险模式

  课题组受访人张盈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执行专家

  高龄化、老龄化“两化”提速下,当前我国家庭养老面临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开始在试点地区试行长护险模式。

  根据国家医保局的统计,截至2018年底,试点地区长期护理保险覆盖6300余万人,有25.5万长期失能的人享受到待遇,包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受益人的家庭经济和护理负担明显减轻,失能人员感受到了政府的关心和社会的照顾,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制度。同时,试点地区也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解决多年来我国养老服务市场推而不动、质量难控的问题。

  在郑州探索试点长护险是否可行?课题组表示,郑州探索长期护理保险,最大的特点就是解决筹资机制问题,不再从医保基金中筹资,而是加大政府投入,为社会成员搭建终极安全网。测算显示,如果政府投入占一半筹资,政府只需拿出财政收入不到0.4%,加上个人少量筹资,就可实现近5万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照护服务保障。

  课题组认为,郑州若试点长护险制度,可以借鉴南通、上饶等地的做法,全覆盖,不分城乡,统一制度,人人平等,保基本并以居家照护为主。

  郑州是国家中心城市,人口年龄结构、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工资等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长护险“郑州模式”将具有代表性。郑州可以走出自己的优势:全覆盖,职工和居民制度统一,实现制度公平;政府补助和个人筹资相结合,加大政府投入,个人缴费低起步,待遇保障保基本;做好中长期测算,根据人口年龄结构和各年龄失能发生率预测失能人口规模,在不增负、稳待遇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覆盖面,实现“全人群”覆盖,应保尽保,一个不落下。

  丨课题2:郑州应塑造大健康产业“新格局”

  课题组受访人张车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口科学》主编,《劳动经济研究》联合主编,中国劳动经济学会会长,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

  王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副研究员

  大健康产业既包括生态、健康服务等公共品,也包括健康产业等经济活动。

  对于如何构建新时代下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标准,课题组认为应从“健康生活”“健康生命”和“健康文化”三个出发点来着手,使之更加符合我国发展健康产业的初衷。

  数据显示,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郑州2018年总人口已达1012万人,人口规模不断加大进一步激发对医疗、康养等健康产品的需求。2017年郑州市大健康产业增加值约为718亿元,占郑州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

  截至目前,郑州的养老事业和健康管理体系正逐步完善,已全面建立了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实现了高龄津贴全覆盖。为更加高质量地发展大健康产业,课题组认为,郑州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生物医药与医疗产品产业链,全面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医疗服务保障能力;推进健康养生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深化医疗服务与养老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健康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引入新技术,培育健康产业新业态。

  同时,郑州可探索“嵌入式”新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郑州市的“嵌入式”新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可重点开展面向失能失智和高龄老年人的照护服务,引导社区养老服务重点发挥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以智能养老应用为手段、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支撑、小区服务站点为补充,有效保障社区机构、居家老人、子女的实时互动;统筹规划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规范化、专业化、连锁化发展。

  丨课题3:郑州应将经济枢纽转化为“枢纽经济”

  课题组受访人刘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工业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郑州应挖掘“居中”优势,将经济枢纽转化为“枢纽经济”。

  具有国家中心城市等多重国家战略;具备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拥有GDP超万亿、常住人口超千万等体量优势;还兼具开放包容、根源性的人文基础。发展枢纽经济,郑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郑州应如何发展枢纽经济?课题组认为,时代背景下,郑州应当着力做强与交通枢纽伴生的资源集聚效应,做大做实产业发展平台;基于大平台所释放的资源配置动力,一方面大力吸引外部先进要素导入、促进枢纽型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程,另一方面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强化产业和城市的相互联动与支撑,助力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同时以对外开放为动力,加强与周边城市产业连接,放大辐射效应,推进区域分工,带动中原城市群在更大规模、更深层次上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

  郑州打造枢纽经济的抓手可概括为五大:建设大枢纽、构筑大平台、驱动大产业、发展大城市、实施大开放。

  郑州应将加快平台载体建设作为下一步工作的突破点,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否则,就难以充分发挥资源和信息集聚的经济效应,枢纽经济也将缺失关键的推动引擎。

  丨课题4:区域性现代金融中心“郑”在破题

  课题组受访人何海峰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和血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应当有与之相匹配的金融市场,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聚集。

  据了解,目前很多地方都出台了金融规划,包括各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等重要城市。各地的金融规划都指向一个目标:建设不同层级的金融中心。

  建设区域性现代金融中心,郑州应抓住多重国家战略规划获批实施的历史机遇,巩固提升金融产业既有优势,建立符合实体经济需求和金融发展趋势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打造与国家商都相匹配的区域性现代金融中心,具体做法上如:打造全国重要的商品期货交易与定价中心、全国重要的航空金融服务中心、全国重要的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全国重要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

  课题组认为,建设金融中心要做到速度和质量兼顾,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把握“区域性”和“现代性”,要进行错位竞争。同时,应围绕郑商所做好优势文章,加强人才培养与智库建设,在高校加大期货相关的课程建设。同时,可以从金融信息化入手,在科技金融创新等领域找到自己的独特发展路径。

  同时,课题组建议,在发展科技金融的过程中,郑州应当尽快建立包含多种金融工具的多元融资渠道,加强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力度开发与科技企业相适应的金融创新产品,构建丰富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

 

编辑:史海山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