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河南】22岁省级优秀毕业生返乡“追梦” 为传统非遗制茶技艺插上互联网“翅膀”

2019年11月04日20:31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刘杨)苏东坡曾说,淮南茶,信阳第一。信阳毛尖历经上千年的沉淀和演绎,美名远播。近日在茶乡信阳,大河网记者见到了一位与茶渊源颇深的“小姑娘”。

作为一个22岁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孩子,肖珺景对大城市的繁华也曾充满憧憬,但家的牵绊、茶的热爱让她选择回乡,开启了她与茶的追梦故事。

生在茶乡,与茶相伴  感动于父辈制茶的辛苦与精益求精

肖珺景的外祖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绿茶制作技艺(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传承人周祖宏,父亲肖兴亮是信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绿茶制作技艺(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传承人。“我是个地地道道的茶乡姑娘,从小到大,与茶有着十分深厚的缘分,生在茶乡,与茶相伴,家里世代做茶。”肖珺景说。

肖珺景告诉记者,小时候外祖父就时常在院里的老梧桐树下给她讲他小时候的事情,12岁拿不动茶把就两只手托着茶把帮忙杀青,17岁从可以自己担下炒茶的重任,到现在已经做了近60年茶,那时候条件比现在差得远,经常在40(摄氏)度的炒茶房里炒茶,也不觉得苦,就是喜欢。

“信阳毛尖是一个季节性要求特别强的产品,每到这个时候,父亲和外祖父做茶一直要忙40多天,特别忙的时候每天只休息一个小时。信阳毛尖要求的是‘细、圆、光、直、多白毫’,这个‘毫’在炒制的时候有时候会沾在头发上,就像一夜之间白了头。”父辈们的辛苦从小便在肖珺景的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在我小时候,我心目中的茶叶是很苦涩的,除了还未太接触苦味前,入口带来的苦涩,更多的是生计都难以维持带来的苦涩,是春天最美时节熬过最长的夜、夏天天气最热的时候到山上挖山锄地的辛劳与无奈。”

返乡“追梦”   借互联网让传统非遗制茶技艺被更多人了解

大学学习广告学专业的肖珺景,很喜欢自己的专业,成绩连续三年专业第一,是省级优秀毕业生。“我一方面想成为业界的精英,在更大的舞台上挥洒自如。另一方面,又深爱那抹茶香,那是家的味道、爱的味道。”于是她回到家乡,将所学专业和茶相结合,通过互联网、新媒体让更多的人知道信阳毛尖的非遗制作技艺。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在网络上转载率特别高,我也因此被邀请到信阳市浉河区一个网红小镇去讲我们家做茶的故事,而这现场的短视频在网上也火了,我也愈发认识到传统的技艺需要新的手段去传播、带动。”肖珺景说,制茶的工艺非常复杂,很多人难以接触到,通过视频的呈现,有很多人在下面评论“原来信阳毛尖制作是这样的”,他们了解了制茶的技艺、工具到整个制茶流程,从而更加了解信阳毛尖,也有不少顾客通过评论购买茶叶。

“我很感谢这个人人手里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它让信阳毛尖增添了许许多多90后新生创业青年的力量。”肖珺景表示,对于信阳毛尖她还是稚嫩的,虽然关于种茶炒茶从记事起接触十多年了,或许对于这些感想很深,但是关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还需要从头去学习。

“我想学习其它茶文化是如何传播的,去考评茶员、茶艺师等,以后出去我希望不仅仅可以分享故事,也能把更加专业的知识、把信阳毛尖更专业的东西呈现出来。除了让河南人知道、让中国人知道,我也想要让信阳毛尖走出国门,享誉全球。”肖珺景说。

茶的传承与肖珺景而言,早已不是一种技艺上的传承,而是性格、是家风、是血脉、是基因,更是对信阳毛尖未来的期盼与希望……


编辑:史海山  审核 :新闻总值班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