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霹雳贝贝》吗?作者灵感竟来自门把手静电

2019年11月09日09: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9日电(记者 上官云)最近一段时间,“科幻片”成了热门话题。从《流浪地球》到《上海堡垒》,人们讨论着中国科幻电影未来发展的N种可能。

  其实,在30多年前,有一部儿童科幻电影也曾风靡一时,影片中那个孤独的、会放电的小男孩,曾是许多80后挥之不去的记忆,这部电影叫做《霹雳贝贝》,原著作者、编剧便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

  30多年过去,如今,回想起连同《霹雳贝贝》在内许多作品的创作,张之路忍不住感叹了一句,“能当一名儿童文学作家,真是挺光荣的事了。”

  被“电出来”的《霹雳贝贝》

  《霹雳贝贝》剧本创作于1987年,灵感则来自生活中很常见的“静电”。

  那时候,他正在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和文学部主任。张之路发现,天气干燥时,用手触摸门把手会有静电,加上大学学的是物理专业,他很快想到,如果一个孩子在生活中身体带电,会是怎样一番情形呢?

  想法有了,但他一直没动笔写。有一天,时任厂长宋崇跟文学部的编辑们一起开会,讨论拍摄计划。正好快到“六一”,可还没有合适的影片投入拍摄。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了不少选题,但都不太理想。张之路突然想起心中的“带电小孩”,便跟宋崇说起了这个构思,“一个孩子身体带电,电跑了偷东西的小偷,很厉害。可爸妈、老师同学也都不敢接近他了,他很孤独……”

  还没听完,宋崇一下从座位站了起来,“赶快写吧,写好了我来拍!”

  花了一个月时间,张之路完成了初稿,取名叫“带电的孩子”,然后又修改了两版,最后剧本定稿时叫《霹雳贝贝》。他说,“霹雳”这个词儿在当时还是相当时尚的。

  30多年前,47万元拍出经典儿童科幻片

  1988年,电影《霹雳贝贝》上映了,就此一炮而红,到今天都被认为是中国儿童电影的经典之作。那个身体带电的小男孩给无数小朋友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许多年过去,仍然不断有人跟张之路说起看电影带来的感受。

  实际上,当年《霹雳贝贝》的制作经费只有47万元。导演宋崇曾提到,因为经费有限,加上当时三维科技不发达,好多想拍的东西没拍成,很多都是“因陋就简先拍模型然后特效合成”。

  张之路分析《霹雳贝贝》受欢迎的原因,“贝贝有‘特异功能’,这是故事的戏剧性。但是他为此苦恼,希望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他渴望友情和亲情,这个追求和挣扎的过程与心态就是作品的内涵,也是有关‘人性’的部分,至今都是共通的。”

  “那一代的孩子独生子女比较多,《霹雳贝贝》不光有科学上有趣的‘异想天开’,也和当时孩子们孤独的生活状态有关,所以能打动观众。”张之路说,每一次别人用怀念和赞许的口气说起《霹雳贝贝》时,自己都会感到很欣慰。

  “当个儿童文学作家就挺光荣”

  从《霹雳贝贝》之后,张之路又创作了《第三军团》《足球大侠》《我和我的影子》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曾获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等。

  他因此被贴上了“儿童文学作家”的标签。但实际上,张之路也写过许多纯文学作品。他曾开玩笑说,在国内,自己大概是涉及文艺领域最多的作家之一。

  “比如说,儿童文学是主业,同时还写了10部电影、多部电视剧……”此外,张之路还老老实实写了大量的评论和理论专著,偶尔写写小说、话剧,“因为兴趣,也因为用功。”

  成名之后,张之路经常会被问到一个问题:写过那么多作品、担任过不同职务,你最喜欢哪个头衔?

  “能给孩子们写一本好看的书,写出好的电影剧本并让孩子们看到,我就很满足了。”他笑嘻嘻地眯起眼睛,“当个儿童文学作家,就挺光荣的呀!”

  74岁还在写故事的作家

  今年,张之路74岁了,还在为孩子们写故事。

  他如此总结自己的创作生命力,“我学过物理,会有那么一点科学思维;又写文学作品,还在电影厂工作过,接触过大量电影作品,这三种思维方式结合起来,可能就在想象力方面比别人多了点优势。”

  不久前,他的儿童文学作品《非法智慧》又被选入了“儿童文学光荣榜”书系,一同入选的,既有严文井、冰心等名家的作品,也有不少年轻作家的作品。在张之路看来,这就是中国儿童文学的“传承”。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和成年人读的小说虽然略有区别,但精神内核却能同样能反映人性和社会。”张之路一直认为,二者具有同等重要性,“而且,写给孩子们的书要更花费心思,不仅深入,还得‘浅出’,孩子才容易看懂啊。”

  曾有人问张之路,什么才是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他认真想了一会儿,说,“要说儿童文学的最高境界,如果孩子看了你的书,哭与笑之外,还能有思考,能体会到一点人生况味,这就很理想了。”(完)

编辑:臧小景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