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黄河”行|三门峡黄河大坝:黄河下游安澜的“稳定器”

2019年11月10日10:09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祝传鹏)“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哺育了华夏文明的黄河,因善淤、善决、善徙,也给华夏民族带来了众多水患灾害。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在黄河防洪、防凌、供水、灌溉、调水调沙等社会公益性任务中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11月9日,“走进黄河”采访团来到“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共睹黄河上这颗熠熠生辉的“水电明珠”!


一次人民治黄的伟大成功实践

这里有着“一脚跨两省”的气概,更承担着“黄河安澜”的伟大使命。站在坝堤望去,只见浑浊的黄河在这里变成了清水河。

“黄河水在三门峡只要不是汛期都是清的。”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防汛抗旱办公室主任季利说,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防凌、灌溉、减淤、供水、发电等任务的大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下游防洪减淤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季利说,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以来,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下游两岸人民提供灌溉供水和生态之利,造福当地及黄河下游两岸人民。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和运用,是人民治黄的一次伟大实践,不仅为黄河岁岁安澜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而且为多泥沙河流的治理开发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一条造福下游的水利枢纽工程

三门峡水库运用经历了“蓄水拦沙”(1960年9月—1962年3月)、“滞洪排沙”(1962年4月—1973年10月)、“蓄清排浑”(1973年11月—今)三个阶段,特别是“蓄清排浑”运用方式的成功实践,为小浪底、三峡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门峡水库投运以来,黄河下游引黄灌溉面积已经发展到近4000万亩,同时,库区豫、晋两省利用水库蓄水发展农业灌溉,灌区面积已达100多万亩。还为沿黄20个地市和100多个县及中原油田、胜利油田提供了足够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同时还为引黄济津、引黄济青以及中原油田、胜利油田补水作出巨大贡献,有力促进了黄河下游与库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库周边工农业用水主要有11处大的取水工程(山西7处,河南4个),其中,作为三门峡城区生活水源地的第三水厂设计取水规模为0.24亿立方米。

黄河凌汛,历来是威胁黄河下游河道安全的主要灾害,解放前因凌汛决堤而泛滥成灾的事几乎年年发生,给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危害。三门峡水库投运后,黄河下游防凌工作进入了以水库调节为主的综合防凌新阶段,避免了下游小流量封河和“武开河”,黄河下游再也没有发生过凌汛决口。据统计,三门峡水库投入运用以后,类似1951年、1955年因凌汛决口的凌情有6次,由于适时运用,每次都避免了“决口”的危险。小浪底水库运用后,与小浪底水库共同确保黄河防凌安全。


一个候鸟栖息的天堂

“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运用后,三门峡库区周围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气候和新的生态平衡,形成了以大禹渡等为代表的提灌站供水的农业灌区,也是工业稳定取水的依靠。”季利说,库区多年来形成的200多平方公里水域,已经成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对调节地区气候、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库区湿地滩涂及水域饵料丰富,为候鸟栖息、生存提供了极佳的环境,是候鸟迁徙停歇和越冬的天然场所,是国家珍禽白天鹅、鹤类等的栖息地。

近年来,在三门峡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每年入冬到次年初春季节,数以万计的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临三门峡库区越冬,三门峡库区已成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中国大天鹅之乡。


编辑:史海山  审核 :新闻总值班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