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90后小伙的逆袭人生:返乡卖山药成为“新农人”

2019年11月14日10:05

来源:大河财立方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张利瑶 文 图

  秋冬时节,正是铁棍山药丰收的好日子。地处豫北的焦作,是铁棍山药的原乡。在焦作下辖的温县、武陟等地,田间里钩机隆隆,劳作者们亦步亦趋地跟着钩机,紧张地收获着属于他们的成果以及喜悦。不远处的运货卡车,也整齐地码在路边,翘首以待着这片沃土一年一度的馈赠。

  与往年收作山药场景不同的是,机械收作代替手工作业正在变得普及,那个曾经被称作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群体,也正在变得年轻化,如今他们都以“新农人”自称。新农人回乡创业,脚沾泥土、头带露珠且目的纯粹——那就是让老家的土特产“洋”起来。这也正是这些新一代“农民”与祖辈最大的迥异之处。

  | 南下打工到回乡创业,90后小伙成为“新农人”

  23岁的郭功铭是土生土长的温县人,虽然家里已经种植了十几年的山药,可对于年轻的郭功铭而言,种山药这种“祖传”的活计,他并不在行。

  种山药的关键在于“选地”。一位会选地的好手,往往有十几年的选地经验,一铁锹下去,就能通过土层判断这块土地上是否适合种植山药。

  “看走眼嘞,地没成事。”这是山药农们最无奈的抱怨,也是最忌讳的结局。

  辛苦劳作一季的希望,很有可能伴随着铁锹下去化作泡影,加上山药市场行情不稳定、利润微薄,刺激着温县的少年们不得已从土地里拔出腿去,寻找更为稳妥、获得感更高的生活。

  郭功铭就是随着队伍南下的少年之一。20岁大学毕业后,他去了江苏昆山一家工厂做仓管,一个月5000元的收入,比一亩地山药撇除土地租赁费、人工成本后的收入还高。

  可郭功铭不喜欢这种生活。“天天在仓库里,不累,可看不到未来,我甚至能一眼看到我老年时的样子。”他说。

  改变在2018年国庆节开始。假期期间,郭功铭和两位发小周超、郭大伟相聚,三个人合计来合计去,决定把家乡的特产山药搬到网上去卖,对比一番之后,他们选择了新电商平台拼多多。

  这一想法起源于年轻人的“网购”经验,成熟于新电商平台对农村优质土特产的大力扶持。想法落地,也就结束了郭功铭一行人漂泊他乡的打工生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也正是这一想法,让三个90后小伙的创业梦也正式起航,成为了和父辈们风格迥异的“新农人”。

  | 社交电商助力田间爆款,新一代农民的跨越

  在平台选择上,三个人几乎没有争执。一方面,周边村庄山药种植户、合作社的电商销售大多是在拼多多,另一方面,郭大伟当时在上海做互联网前端工程师,他对农产品适合什么样的平台有着自己的判断。

  2018年10月开店第一天,三个人兴奋了一天,眼巴巴地盯着电脑。在第二天,他们终于迎来了第一单。

  “顾客买了一提高端礼盒,48元!”三个人对这一单记忆犹新,接单后,郭功铭自己开着车把这份礼盒送到了十里外的物流收发地,当天进行邮寄。随后进入了十单、五十单……营业额也从一天48元发展为5个月卖了20多万元。

  2019年11月,又到了山药的丰收季,郭功铭三人比之前更为忙碌。刚刚从土地里挖起来的山药,带着泥土的气息,一笔笔订单,就这样从田间地头,走向了消费者的餐桌。

  看到三个小伙子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周边的农户们也找到他们,希望能够在他们的电商平台上销售山药。

  “我们卖得还不够多,周边做得好的电商,一个月营业额达到30万元,一天正常发货就有500件左右。”郭功铭说,在多多大学上,三人认识了不少成为拼多多“一起拼农货”计划中的“新农人”,那些年销售额超千万元“新农人”的经历也在激励着他们。

  像郭功铭一样,东新庄村的不少农户希望尝试电商,顺应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顺势而为。

  当地政府也对农货上行给予了政策的激励和支持,对于电商销售额达到300万元的农户给予相应的补贴,郭功铭三人也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实现销售额从20万到300万的跨越。

  这个跨越,也是新一代农民对美丽乡村的憧憬,也意味着那个进城“务工”为潮流和梦想的时代即将过去,“回乡务农”正成为“新农村”和“新农民”的新时尚、新潮流。

编辑:谭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