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河南频道张毅力 慎志远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是我们的母亲河。但她的每一次泛滥、决口和改道,却给两岸人民留下深重的苦难。1885年,咆哮的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掉头向北经山东入海,给豫东平原留下了大片的沙滩和沼泽,也形成一条“风沙贫困带”。
“大风起、飞沙舞,一年四季都喝土;狂风掀起茅屋顶,沙湮田垄禾苗枯”等民谣无不倾诉着风沙之苦,“种一葫芦打两瓢”的光景让农民的日子雪上加霜。固沙、除涝、治盐碱,过上好日子便成了黄河故道群众的最大期盼。为彻底改变这一局面,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
195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在民权甘庄乡周元村设立豫东沙荒造林管理处,指导豫东地区造林治荒,1953年正式命名为民权林场,成为豫东第一个国营林业机构。在此后的近70年里,三代人在“风吹黄土遮天蔽日,盐碱遍地寸草不生”的沙荒上,培育了6.9万亩的平原林海,建起了西起民权县程庄镇申集、东至城关镇甘庄村的商丘市民权林场申甘林带,成为黄河故道上的“绿色长城”。
故道入冬秋未尽,申甘林带红叶娇。11月11日,记者步入林区,顿感神清气爽。道路两旁的树木错落有致,一排排刺槐、杨树、榆树望不到边。现年86岁的康心玉曾任民权林场场长,是植树造林的第一代工人。他回忆,1955年刚来到林场工作时,林场里的树木很少,大部分是荒地,仅有的苗木也只有一米多高,刚刚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一到春天刮起狂风,沙尘遮天蔽日,农民种的庄稼也都被压在下面。
“当年,我们这沙荒茅草多,逃荒、要饭的多。”康心玉说,当年毕业分配报名时,没有同学敢报名民权林场,而他作为班长,又是豫东人,觉得能够适应民权恶劣的生活环境,便自告奋勇带头报名来到了民权林场,一干就是几十年。
康心玉告诉记者,林场最开始只有16名职工,他们天蒙蒙亮就带着干粮出工,有时候一天要走三四十里地。渴了,找个水坑喝几口;困了,就在黄沙里挖个地窨子,铺草而卧。夜里得蒙着头睡,早上起来一抖被子几斤沙。
“我们不能光管种,还得管养护呀!”80多岁的老技术员翟际法,1962年从林校毕业后到林场工作,好多次他们头天种了树苗,第二天再去浇水时就少了许多,那叫一个着急。二儿子翟鲁民高中毕业后,翟际法动员他去林场派出所当民警。
翟鲁民从巡防护绿的民警做起,到后来被任命为分场场长、林场副场长,翟鲁民说,他正是理解了父亲,理解了父亲当年为他作出的选择,才有了这样的感悟。翟际发老人的孙子翟文杰今年33岁,他从小在林场长大,大学报考了园林规划设计专业,毕业后毅然回到林场,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十多个年头。
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造林人凭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干劲,用青春和汗水乃至生命传承着生态坚守,铸成了这片“绿洲”。“目前林场经营面积达6.9万亩,树木已达60多种,林木蓄积总量18.7万立方米,林木年生长量1.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7%,成为亚洲最大的人工森林之一,被誉为河南‘塞罕坝’。” 民权林场场长王伟说。
河南省林科院研究员樊巍估算,民权林场森林植被和林地土壤总固碳量为2.25万吨,总价值2250万元;每年保护农田120万亩,可增收3600万元;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价值达9600万元……民权林场生态服务价值每年可达6.96亿元。
2015年,民权申甘林带被批准为国家生态公园,又获评“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称号。申甘林带的“绿色效应”不断惠及周边,民权县已成为全国艳羡的“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健康小城”。 民权县先后荣获了“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河南省造林绿化十佳县”“河南省林业生态县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国土绿化模范县”等荣誉称号,已经成为中原大地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中指出,河南将着力构建“一核一区三屏四带多廊道”的总体布局,打一场新时代河南国土绿化的人民战争,五年增绿山川平原、十年建成森林河南,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河南开花结果,让绿满中原、四季常青成为出彩河南的靓丽底色。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林场由少到多,由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林业建设的主力军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骨干。目前,河南共有国有林场共94处,经营面积由原来的2.55万亩增加到800多万亩。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现有林地面积8496.33万亩,森林面积6144.77万亩,森林覆盖率24.53%,森林数量、质量显著提升。
从幼苗的郁郁葱葱,到大树的亭亭如盖,中原大地越来越绿,河南颜值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