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王伟宾
扫码看视频
□河南日报记者李鹏
近日,在社交媒体上,一张黑色外套搭在工作椅背上的照片广泛传播。外套的主人,新华社国际部专稿中心主任徐勇,于11月20日下午突发心梗去世,享年56岁。
一周来,关于他的各类缅怀文章刷爆微博和朋友圈。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只要搜索“新华社”,跳出来的都是关于他的那条视频,关注人数均以百万计,网友留言,那是“记者应有的样子”。
一位新华社编辑的离开,为何能在网络和社会上引发如此热议?徐勇身上体现出来的哪些品质和精神,触动了人们内心的柔软和呼唤?
“朋友圈”里的徐勇:一个有光的人
口碑是最好的墓碑。徐勇离世后,网络上和朋友圈里缅怀他的文字一篇又一篇,每一篇几乎都能刷屏,让人们泪目。
徐勇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试着在网络碎文中拼接和勾勒出来:
《明灯——悼徐勇》中这样写道:徐勇,是哪怕死了也仍然热血沸腾的人。他要传递的,必不是哀伤,而是新闻人的精神光芒,是阔别已久的激情、搏命、梦想与荣光。
《谢谢你的光——送别独一无二的徐勇》中这样写道:当我们为你的离去哀恸,其实我们何其幸哉,此生能与你相遇。谢谢你的光,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并且把这光,这温暖传递出去。从今往后,我们都知道,你在看着。
徐勇生前说过:“不要色彩,形容词是色彩,评价也是色彩,色彩会失真,伴随日月、角度和心情而失真,唯有轮廓,刻骨铭心。”
纯粹,干净,幽默,天真,温暖,专业,规范,克制,投入,可靠……这是众人笔下关于徐勇的轮廓,一个有光的人。
种下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新闻工作上,他为师严厉,犀利的态度是对业务工作的淬炼升华。“短句,能短则短。”“少用形容词,多用直接引语。”“穿插使用背景,避免长篇累牍。”这几天,他曾对年轻人耳提面命的那些话,已成了业界名言。
去世那天下午,在胸痛症状明显的情况下,他仍在改稿子。14时34分46秒,他提交了用生命改的最后一条稿子。半小时后,15时05分,他发微信说:“1702,需要急救。”最快速度送到医院,医生痛惜不已:“哪怕早10分钟送来都好!”
徐勇身上,有着传统新闻人的风骨,而他最让人动容的,就是集中体现出的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怀念徐勇:人们在呼唤什么
在徐勇的送别会上,很多人在寒风中早早排成长队,尽管印了500份生平,还是有很多人没有拿到。
在送别他的花圈上有人写下了这句话:“世界上最干净的灵魂”。如果你是法官,你一定会让正义看得见;如果你是教师,你一定会让教育不失神圣;而你是记者,就让我们看到了记者应有的样子。
送别徐勇,人们舍不得他。不只是因为他的博学、品位和风骨,还有他专业和敬业精神所昭示的普遍意义,他恰好干了记者而已。这也是关于徐勇的讨论能够跨出媒体圈,引发持续不断热议的原因。
近年来,各行各业中,人们都在呼唤和怀念一种精神,就是我们曾经所珍视的“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日新月异之下,人们还在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较真”吗?徐勇告诉我们,这种坚守,必有意义。
徐勇所从事的新闻行业,每天的信息层出不穷,网络舆论场上,直抵人心的,也总是那些有着干净灵魂的“徐勇”们:
准备手术时,陕西宝鸡的许向东医生父亲去世,他下楼去看了父亲最后一眼,重新回到手术室,瞬间感动广大网友。
“躺着问诊”29年的河南卫辉老村医张太山网络走红,他说:“只要群众需要,只要我还能动,就一直为乡亲们服务!”
……
现在看,对于媒体圈之外如此多关于徐勇情真意切连绵不断的追思和感念,罕见,却又顺理成章。这些素不相识的人给了我们力量,虽当严冬,犹如夏花,他们如此绚烂。
网友留言
@He:人心是最好的墓碑,虽然我们素不相识,但你依然让我热泪盈眶,让我知道了做人还能这样,愿你在另一个世界还做徐勇!
@Amy:痛心止不住泪水……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品位极致的人,一个有灵魂的新闻人!天妒英才!
@周周:这个年龄上有老下有小,还是单位主力,工作生活压力大,身体不由自主在走下坡路。工作也应该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对家人负责,也能为社会作更大贡献。
@Echo-sh:短暂接触过新闻记者这一行业,深知新闻工作者的责任重大,而今时代仍能坚守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尤为可贵,惜别!逝者安息,一路走好!
请别伫立在我墓前哭泣我不在那里,也没有长眠不醒请别伫立在我墓前哭泣我不在那里,也从来没有离开过你(徐勇生前喜欢的诗句)
且不说众人赞你的博学且不说众人忆你的博爱且不说众人叹你的搏命单说凌晨一点你在工作平面总要默默地挨个关上其他工作片下班后未灭的灯单说改完稿子你躬身座位上总是仔细地逐页挑出废纸箱子里背面还能用的纸谁能告诉我这样的职业人你走了还有谁
——新华社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