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他们远离家乡在千里之外的天山脚下真情付出,成为天山的雪莲、戈壁的胡杨;他们把人生大爱挥洒在祖国边疆,把他乡作故乡、把当地人民作亲人——脚步铿锵,飞驰千里,一批又一批优秀中原儿女汇聚天山脚下,通过教育、医疗、产业扶贫、文化旅游、创业就业等方面的援建与哈密亲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今年是第九批河南援疆干部在哈密的收官之年,近日,大河网记者走进甜蜜之都——哈密市,来到伊州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吾县等地,亲身感受河南援疆干部的故事,记录他们为哈密带来的变化。
大河网记者 谭敏
援疆先援志。第九批河南援疆干部一到哈密,就把教育优先发展确定为战略性工程,连续选派专业教育人才为哈密进行人才培养,打造“管理人才领岗教改、骨干教师带岗帮带、大学生顶岗支教”的“组团式”教育援疆模式,组织援疆教师结对帮带,提升少数民族教师和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从人才“输血”到“造血”,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团队。
童声唱豫剧 串起豫哈情
豫哈实验幼儿园
10月24日上午,大河网记者走进明亮的豫哈实验幼儿园,听到欢快的童声充满了整栋教学楼。
幼儿园保教负责人王晓亮带领记者边走边介绍教学楼整体环境和教室、活动室的情况。“哥哥、姐姐们好,欢迎来到大二班。”当记者跟随王晓亮的脚步走进大二班时,立刻被热情的维吾尔族小朋友穆乃外尔和同学们围了起来。
孩子们正在做游戏
这堂课以游戏为基本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在传统与现代游戏的结合里学习知识。王晓亮介绍说,他们根据幼儿认知特点,安排不同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每位孩子都参与其中,大家兴趣浓厚,团结一心,其乐融融。幼儿园还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引进课堂,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穆乃外尔表演《大拇哥》
据了解,豫哈实验幼儿园于2018年9月设立,是一所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为河南省援建项目园,占地面积10.6亩,建筑面积7391.88平方米。设有15个班级,可容纳幼儿500名左右,现有教职工35人。目前园内有249名幼儿,其中79名幼儿是少数民族。
“刘大哥讲那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孩子们在老师的教导下,唱起了经典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清脆稚嫩的童声回荡在明亮温馨的教室里,在天山脚下久久飘荡。
“河南专家”在这里 送孩子来上学很放心
走进哈密市伊州区西部片区的豫哈实验学校,这是哈密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完备的标准化九年一贯制学校。
豫哈实验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133亩,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总投资1.64亿元(全额河南省援疆资金),重点完成教学楼、图书艺术楼、食堂、学生活动中心、标准塑胶运动场、学生宿舍楼、室外附属设施建设及设施设备购置,含小学部、初中部共48个班。
据豫哈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陈晖介绍,学校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扶贫搬迁、整体搬迁、嵌入式搬迁、城市棚户区改造等居民。现有学生1657名学生,其中小学1387名、初中270名。
大河网记者看到,豫哈实验学校环境优美,湛蓝的天空映衬着怀抱形的教学楼,而怀抱形的设计代表各族少年儿童在祖国的怀抱里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族少年儿童学在一起、玩在一起,和睦友好、团结向上。小学教学楼名叫“思源楼”,意为不能忘记河南人民的帮助。中学楼“志远楼”意为志存高远,教育孩子们学好知识,长大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豫哈实验学校现有16名组团式河南援疆支教教师,柔性援疆服务时间一年半。陈晖介绍,援疆的河南老师们,在示范交流、主题讲座、师徒结对、同课异构、心理咨询、课题立项等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当地居民都把学校里的河南老师叫作“河南专家”,他们说把孩子送到这里上学很放心。
洛阳老师重走丝绸之路 把中原文化带到哈密孩子身边
从新疆带葡萄、哈密瓜到洛阳,从洛阳带牡丹瓷、唐三彩到新疆......来自洛阳四十六中的思政老师王慧说她又走了一遍丝绸之路。
思政老师王慧
“孩子们思想活跃,对河南老师的生活很好奇,特别喜欢我给他们讲以前丝绸之路上的故事......”王慧说。惊叹于王慧带来的唐三彩和牡丹瓷的美丽,孩子们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谈到这次援疆,王慧说,援疆经历对她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她很愿意和孩子们分享学习生活中的点滴,让学生多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敞开心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加强民族团结。
据悉,哈密一中积极探索了三级“立体化”组团教育援疆实践,即由支教大学生顶岗、援疆骨干教师带岗、综合管理人才领岗,从3个不同层面全方位参与,全面推进国语教育,不仅助力了哈密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也为南疆及其他地州的学校在“全面推进国语教育、走民汉合校办学转型之路”中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学校从2017年开始全面推进国语教育民汉合校转型,今年9月已实现国语教育全覆盖。哈密市一中从2017年到现在一共来了7批76人次河南援疆教师,目前有援疆教师35人。
2018年学校开始跟岗研修传帮带计划,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通过跟岗研修让河南老师发挥带岗作用,培养当地师资,提升青年教师特别是少数民族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2018年通过跟岗研修,30位老师脱岗置换,去年学校已有34位老师跟援疆老师结对。
“输血”和“造血”结合把中原先进教学理念带到哈密
“我是2017年2月过来的,刚到红星中学的第一感觉是孩子们很朴实,老师也很热情。”来自河南省实验中学的援疆教师张定勇说。出来乍到,水土不服、气候不适应、饮食不习惯等很多因素未解决,他们就马上投入教学工作。“刚开始来的时候,我们发现学校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基础也不是很好,不能耽搁,于是就马上投入工作。”
张定勇(右)
把“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援疆教师把中原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科研成果带到学校,全力打造了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组织学校教师学习和实践高校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开展师徒结对、中原名师送教、教师培训讲座、跟岗培训、观摩示范课、听课评课......一系列活动加快了红星中学教师团队的成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我们所拥有的教学教育理念教给学校老师,让学校的教学科研更加规范化,让孩子们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张定勇介绍。
刚放学的学生们
据大河网记者了解,河南省教育厅与兵团十三师合作创办河南援疆实验班项目,项目组教师由河南省教育厅从河南省实验中学、河南大学附中选派。选派教师与红星中学教师组成合作团队,在高一、高二、高三各设两个实验班,每班45人左右,实行动态管理。
几年来,河南援疆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方法融入了课堂,援疆实验班高考重本线上线率由2013年的51.8%上升到2018年的80%,本科上线率连续六年保持100%。同时,在河南援疆实验班的带动下,由点到面,学校高考录取率连续六年保持持续增长趋势,生源质量逐年提高。
学校2013年分别与河南三所学校签订了《长期友好合作学校协议》,教师跟岗培训、学生交流学习已成常态。截至目前,已有40名援疆教师来到红星高中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研究生支教团成员60名,全校已完成赴三所学校跟岗培训教师77人,选派交流学习学生40余人。
九年援疆 河南援疆干部把哈密当作第二故乡
服务脱贫攻坚、就业创业,河南大力推进完善高校结对帮扶,协调了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学院、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与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
刘志怀像一棵胡杨,深深扎根在哈密的戈壁滩上。他熟悉了哈密,爱上了哈密,早已把大漠戈壁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连续三次援疆,今年已经是刘志怀在哈密工作的第九个年头了。2010年12月,时任河南理工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的刘志怀,作为第七批援疆干部来到哈密,正赶上哈密职业教育大发展、大建设时期。
刘志怀(中)
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原来是一所中职学校,2014年升为高职,对教师的学历要求就变得更高。为提高师资力量,刘志怀注重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学院信息网络中心4名技术人员提高了专业水平。他还要求学院的所有援疆干部都要通过教课、示范、实操,把自己的技术、理念传给当地教师。他和第三批9名援疆教师组建了10个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团队建设,为学校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和技术队伍。
来自喀什叶城县的古扎力克孜·吐逊是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的一名学生。“刚来学校的时候,自己的口语还不太清,不好意思跟人沟通。通过河南老师的帮助,现在已经可以很大胆地和人交流了。”古扎力克孜·吐逊说,2021年她就要毕业了,期待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用所学的知识帮到更多的人。
现如今,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人数达到5286人,其中南疆学生3103人,占在校人数的58.70%。2019届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83.61%、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89.85%。
民族团结之花处处开 身处祖国边陲的孩子很幸福
巴里坤县第一中学教学楼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历来享有“教育甲全疆”“文风甲全疆”的美誉,是新疆汉文化的母源地。坐落在美丽的东天山脚下的巴里坤县第一中学是全县最大的民汉寄宿制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生2430名,现有哈、维、回、蒙、苗、瑶、满、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学生1508人,教职工243人。目前校内有五名河南援疆老师,分别来自平顶山、焦作和濮阳。
来自平顶山的李珠峰,现参与八年级语文课的教学并担任学校德育主任。“日常的教学中我爱给孩子们讲河南的文化,想为孩子们种下一粒向往河南的种子。”李珠峰说,虽然身处祖国的边陲,但是有了祖国的关爱,孩子们都生活得很幸福,和孩子们在一起自己也感觉很幸福。即将告别,面对孩子们,李珠峰说希望孩子们能出去看看,长大后多为祖国作贡献。
阔格代·托合塔尔拜克
今年七月份的“融情夏令营”活动,40名孩子来到河南驻马店、洛阳、开封、郑州等地学习交流。“龙门石窟、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开封包公祠、清明上河园......这些地方我们都去了,一路上特别新鲜有趣,感受到了深厚的中原文化,也为中华文化的伟大而自豪。”八年级二班的哈萨克族学生阔格代·托合塔尔拜克说。
学生手工作品
民族团结教育是巴里坤第一中学的特色,坚持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中全方位、全环节渗透民族团结教育。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绘画书法、手工制作等各类作品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评选“民族团结小标兵”、举办国学经典诵读等,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也增进了各民族师生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