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刘杨)中国科幻文化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但同时也处在薪火相传的转折成长期,一批正处于巅峰创作期的新生代青年领袖正在茁壮成长。12月12日下午,在第二届中国科普科幻电影周(展)电影高峰论坛之一的中国科幻新青年领袖论坛上,科幻界青年艺术家、电影人、知名作家、投资人等开启了一场科幻与传统文化的头脑风暴。
“科幻是什么?我的理解是科学技术对人产生的影响。从某种程度来讲,我们现在拍的科幻电影可能是未来的纪录片。”论坛现场,《流浪地球》B组导演郁刚分享,在之前的科幻电影中,有很多内容已经变成现实,这背后就是科技对人产生的影响。“我们现阶段要做的就是立足于中国文化,把我们自己的故事讲好。在未来的某种科学技术的影响下,中国人的故事才是中国人关心的问题。”
科幻与文化又有哪些碰撞呢?“科技与文化、科幻与文化的融合,在某些方面已经体现出了一些效果。”火马传媒董事长、科学与幻想基金会河南代表处首席执行官张钊在论坛现场举例说,如《流浪地球》,里面有舞龙舞狮、打麻将等场景,这能让我们中国的观众看完之后,没有陌生感。“所以我觉得文化是一种根基,是植根在人内心的,科幻只是一种表现形式。科幻与文化的融合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融合。”
科幻作家灰狐分享道,“其实今年《流浪地球》大火,这其中的家国观念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还有尊老爱幼、吃苦耐劳等,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文艺作品提到这些,很容易在大家心中引起共鸣。”灰狐说,并不是说一定要“哪吒”等传统故事里的人物来作为设定,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很多宝贵的东西,都可以加以利用。
对于河南来讲,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产生了非常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家,但河南的科幻氛围并不浓厚。“河南缺少‘科幻迷’的氛围,我们在河南有自己的基地,有自己的文投基金,但我们想去投资相关的项目,却发现不了人才。”张钊说,希望通过“科幻赋能”这种概念,刺激更多年轻人,对我们本土最熟悉的文化进行加工、传播。
未来,科幻圈可能会在哪方面产生“爆点”?论坛嘉宾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短视频在未来3~5年可能是很好的爆发点,它能够激发更多的创作者投入到科幻的创作中,让科幻的门槛不再那么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张钊说。
郁刚也表示,电影工业是一个长周期、大投入的产业,最近一两年,不太可能再出现《流浪地球》这样的大片,所以在这个周期内,最快出现的片子可能是网络的短剧集,它对资金要求比较低,且往往更能体现创作者的创意与想法。
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拉兹则认为,未来比较大的一个点是地域色彩比较浓厚的,甚至于有很多方言元素的作品,可能是偏搞笑的,或是剧情冲突较强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