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陈俊武:92岁的“加班族” 推动我国催化裂化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2019年12月13日16:08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刘杨 实习生 张倩倩)12月12日,陈俊武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河南省科技界代表学习陈俊武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在郑州召开。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渲染,宣讲团成员们用切身的经历、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故事,讲述了陈俊武坚守初心使命、科技报国七十载的感人事迹。

“耄耋老翁忆平生,有志年华事竟成。亦老苍天情未了,扁舟浩海又启程。”这是陈俊武写的一首小诗,寥寥几句显示了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气度。他说,今后,只要身体允许还会继续上班,继续未了的石油情结。

在中国,有70%的汽油是通过催化裂化技术加工而成的,而今年92岁的陈俊武正是这项技术的奠基人。陈俊武院士不忘入党初心,牢记职责使命,投身祖国建设七十载,在催化裂化技术领域创造了多项领先,推动我国催化裂化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我国炼油工业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时代楷模”……几十年来,陈俊武院士的先进事迹不但没有画上句号,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壮丽。

“从20多岁开始搞创新,一天也没有安静过”

1944年,陈俊武考取了北京大学工学院,尽管痴迷于药学,但得知当时国家建设的需要,陈俊武毅然把志愿填报了应用化学系。这样一次志愿上的“变动”,种下了他日后一生报国的种子。

大二那年,陈俊武和同学一起到东北的抚顺参观,在日本人留下的页岩炼油厂里,他第一次见到了一座日本人丢弃、尚未开起来的煤制油装置,怦然心动。从此,“石油”成了他心中萦绕不去的牵挂。1948年,22岁的陈俊武从北京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几经辗转,于1949年12月来到辽宁抚顺矿务局,参加了人造石油工厂修复的工作。

面对当时技术匮乏、生产条件简陋的现实,勤奋好学的陈俊武一头扎进车间,把自己学过的理论和眼前的装置设备印证对照、摆弄琢磨,弄不清的问题就向专家请教,向老工人师傅学习,经常忘了晨昏暮晓,衣服上经常油渍斑斑。

陈俊武曾说,“我从20多岁开始搞创新,一天也没有安静过”。正是这种“不安分”,帮助陈俊武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业界传奇。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在大部分人眼中,陈俊武是令人高山仰止的大科学家,而在女儿眼中,陈俊武就是个特别单纯的人。

洛阳工程公司党委工作部员工刘倩在宣讲时讲道,多年前,陈俊武的小女儿陈欣在骑自行车上班途中,被车撞倒,膝盖粉碎性骨折,需要住院治疗。不巧,陈俊武急着出差,只好“狠心”让女儿独自去住院。那年冬天,出差回来后,陈俊武坚持每天给住院的女儿送饭,以弥补心中的缺憾。

陈俊武是郑州大学的客座教授,可他从来不让学校负担任何吃住行费用,反而经常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2016年3月,陈俊武将在郑州大学6年授课所得20万元全部捐出,用于奖励优秀青年学子,而他只接受了学校送给他的一束鲜花,献给了久病卧床的爱人。

“这就是我见到的陈院士,他宁静致远、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性情和持续进取、永不满足的劲头儿,都值得我们学习。”刘倩说。

“我今后主要干三件事:著书、立说、育人”

“看到国家兴旺是我最大的心愿。”这是有63年党龄的陈俊武的心声,“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以身许国、献身科学的准备了,无怨无悔。”

“我今后主要干三件事:著书、立说、育人。”这是陈俊武退休时为自己定下的目标。

从1991年起,10余年时间,陈俊武为中国石油化工事业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中国石化总公司的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教学任务繁重,每位学员提交的100多页甚至200多页的作业,陈俊武都仔细审阅,并与学生联系沟通。发现感兴趣的线索,他会“主动跟上去,看看苗头和趋势”,有时他会拉上一群年轻人组成团队一起解决,有时候也会向相关部门提出比较宏观的战略性意见。

在他看来,科技创新必须通过许多人一起接力奋斗来实现,“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创新”。起初先模仿,跟着别人学;稍微有点本事了,就可以站上前人肩膀,“再往上又上不去了,那你就得成为别人的肩膀,让别人上”。

“我们国家现在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前进步伐明显加快。”陈俊武说,“希望更多的年轻同志踩在我的肩膀上,站得更高,成长更快,在科技创新这条道路上奋勇前进。”

“他用毕生努力践行初心使命,树起一座精神丰碑,成为国家的英雄、发展的脊梁。我们只有把学习陈俊武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爱岗敬业、勇于创新,才能把陈俊武精神转化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河南众诚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政经理、企业科协代表岳昌华说。

编辑:郭同欢  审核 :新闻总值班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