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一颗红心为革命,到红色旅游遍地红,再到特色农产品成为新网红。巍巍大别山,孕育了大别山精神,也见证着时代发展的变迁。横跨鄂豫皖的大别山东西绵延数百里,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老区人民薪火相传,一棒接着一棒干,不仅实现了脱贫摘帽,而且不断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这期间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又有着哪些动人的故事?
大河网记者近期走进大别山深处,走访河南新县、安徽金寨、湖北红安3省“将军县”的3个村庄,一同探寻“大别山为什么这样红”。
安徽金寨大湾村:“一户不脱贫坚决不撤岗” 看“网红”第一书记的“扶贫经”
“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在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余静是个不折不扣的“网红”。
从贫穷闭塞的“落后村”,到房子换新了,交通便利了,日子红火了......大湾村变了。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大湾村视察,就在这个位置开了座谈会,当时总书记问我有啥期望,我说2016年希望收入能翻一番,这个愿望早就‘超额’实现了,现在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大湾村村民陈泽申指着自家院子自豪地说。
抓干群、强党建、促脱贫...... “老百姓以前不敢想的现在可以想了”
大湾村,地处大别山腹地,作为革命老区,交通不便,长期以来,生活水平处于贫困线以下,是脱贫攻坚战场上“难啃”的“硬骨头”。
2015年7月,在金寨县中医院工作的余静被选派到大湾村任第一书记。“2014年,大湾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42户707人,集体经济主要靠政府转移支付。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贫困发生率20%以上。”余静介绍,4年来,她与大湾村干部群众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就业、产业脱贫作为“人脱贫、村出列”的重要举措,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3%,2018年,顺利从贫困村出列。
大湾村驻村第一书记余静
“2015年我刚到大湾村的时候,发现这里的村民跟人打交道的时候,目光是呆滞的,交流时不怎么说话,也没什么想法,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过一天算一天。”余静说,当时她就下定决心,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真正改变这里的面貌。
余静介绍,她先从干群关系入手,走下去跟老百姓“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想法。“在不断地深入老百姓,与他们沟通、交流中,他们逐渐从大小事从不和村干部商量,转变成有事儿就来找党组织,找我商量。”
大湾村党群服务中心
此外,为发挥好村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余静在村里积极推动抓党建,带领村党组织班子搭建党员参与工作平台,激发党员队伍活力,促进能人大户帮带自觉性,增强党员的责任感。“我们带领群众实施了4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村61名有帮扶能力的党员与73户贫困户‘结穷亲’,开展‘四联四帮’,真情服务村民。”余静说。
“老百姓以前不敢想的现在也可以想了,以前认为不可能实现的现在也实现了。”余静说,以前村里老百姓最不敢想的可能就是住房问题,对于多数老百姓来讲,他们可能十年二十年也盖不了新房。这几年,通过实施“易地搬迁”政策,很多人都搬进了新家,水、电、路设施完善,绿化到位。
“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 发展富了群众腰包
大别山,山高林密,物华天宝,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大湾村,是中国十大名茶“六安瓜片”的主产区之一。但长期以来,大湾村却守着“宝山”挨穷,茶叶等特色产业不成规模。
“发展产业,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是脱贫的关键。”余静说,立足资源优势,大湾村明确了“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发展思路。通过引进规模较大的茶叶加工企业,吸纳本地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参与,同时,引导村民以茶园入股,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加村民收入。
大湾村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
“茶是金寨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今年3月份,县里招商引资,鼓励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于是我们就入驻大湾村,并签订了协议,包收购花石乡村民种植的茶叶。2019年,我们鲜叶收购111万元,全部是现金支付。”金寨县蝠牌茶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花石乡大湾茶产业园区负责人王开平向记者介绍,除了鲜茶叶的收购,土地流转、提供就业等多种方式都带动了村民增收。“六安瓜片是4月20日前后品质最好,我们今年从4月8日开始收购,到5月20日,这期间用工人数非常可观,旺季仅炒茶工一天就需要四五十人。”
“茶叶季节性非常强,考虑采茶制茶季过去后,用工及产业扶贫的持续性,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对租下的这座6000平米的茶厂车间进行改造。”王开平介绍,如今,1号楼可作为接待大厅,2号楼改造成了科技楼,主要进行茶叶的研发、深加工应用等,3号楼、4号楼用作加工车间,5号楼改造成仓储和物流车间,6号楼投入大量资金改造发展餐饮和住宿。旅游接待、炒茶制茶、餐饮住宿……企业的入驻带动了全村400余户茶农增收,解决了大湾茶农的销售难题。
此外,大湾村依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绿色资源,深入挖掘红十一军三十二师驻地旧址红色资源,成立大湾村旅游发展公司,带动群众发展民宿和农家乐。
“2018年,大湾村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量已经达到了30万人次。作为大湾村的长产业之一,旅游业不断向好发展,给大湾带来了致富的‘活水’。”余静说。
村子越来越有生机 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民陈泽申的老屋,现在成了“网红”打卡点,一批批的游客慕名而来。三年前,在这个老屋的院子里,习近平总书记同当地干部群众在此座谈。三年多过去了,陈泽申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15年,陈泽申家里的收入不到3000元,2016年收入就突破了2万元,2018年的收入将近4万元。“党的好政策给了贫困户很多帮助、很多好的项目,但关键还是要靠自己,自己要努力。所以,2017年我自己主动要求脱贫。”
在村里的公益性岗位任职,空闲时还在附近茶厂务工,家里养鸡养羊、还种植了中草药......陈泽申的生活越过越好,干活越来越有劲儿。“现在生活各方面都很满意,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还住进了扶贫移民安置点的‘小洋楼’,我希望全国的贫困户都和我一样,生活越来越好。”
大湾村扶贫移民安置点
余静告诉记者,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老百姓挣钱的路子变多了,住房、村容村貌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还有城乡公交也开通了,游客来得越来越多,老百姓的话开始变多了,思路也越来越活跃,自己开始设想如何在现在的基础上挣钱,整个村子越来越有生机了。
“在基层,干好脱贫攻坚工作,让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这是我作为第一书记,作为一名党员守初心的体现,就像大别山精神所提及的‘一心为民’,今后的工作也是围绕老百姓开展,服务好他们。”余静说。(文/陶玉德 刘杨 视频/ 祝萍 杨鑫阳 主持人/银新玉)
相关报道:
【年终策划·守初心 奔小康】“大别山为什么这样红”系列报道之一:走进河南新县田铺大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