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老区看老乡⑥:确山冬日里的“五彩”斑斓

2020年01月09日21:26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老区名片】

  确山县西依桐柏、伏牛两山余脉,东眺黄淮平原,历史上被誉为“中原之腹地,豫鄂之咽喉”。

  确山是著名的红色圣地,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的家乡就在这里。境内的竹沟被喻为“小延安”,曾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中原局、河南省委所在地,刘少奇、彭雪枫、李先念等革命家都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

  近年来,确山立足本地优势,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明思路、强举措,让越来越多的老区人民过上小康生活。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晓东 王文齐

  都说冬天是没有色彩的,但确山的冬天却绚丽多彩。

  1月8日上午,走进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红色气息扑面而来。一座座青砖灰瓦的明清民居成排而站,长方形的院落一进又一进,行走其间,房间内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件件当时使用的实物将历史场景一幕幕地还原再现,无声诉说着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正值二九隆冬,寒风凛冽,但馆内却人头攒动、游人如织。临近寒假,游客逐渐增多,讲解员柳源比往常更忙了。“早些年,一天也就讲4场。现在平均每天都在10场以上,遇上旺季能讲20场。”已连续接待5批游客的她嗓音虽略带一丝沙哑,但讲解起来依然神采奕奕,“就是在这里听这些故事长大的,讲多少遍都不烦。”

  柳源的经历也印证了确山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

  “小延安”竹沟红色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为发展红色旅游,当地对旧址群进行保护性修缮和扩建,吸引大批游客参观。

  “但经过摸索发现,想让游客‘留’在确山,单靠有看头有学头不行,还得有转头有玩头。”确山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贺建格回忆道。

  确山确山,确实有山。立足自身特色,当地决定在“红色土地”上深耕“绿色旅游”。

  一个个旅游品牌叫响:“养生福地”老乐山、“翡翠画廊”天目山、“休闲亲民”盘龙山、“中原漓江”薄山湖……通过加大投资、完善基建,确山在全县形成了有景、有花、有果、有吃、有住、有玩、有学的大旅游格局。2019年,全县入境游客75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7.51亿元。

  流连于确山的介绍,走出纪念馆,天气转暖,望着远方的巍峨青山,脑海中的确山“披红挂绿”。

  正当此时,一阵悠扬的《我和我的祖国》闯进耳畔。寻着声音看去,原是一个男孩在广场上演奏小提琴。只见他一手挥舞琴弓,一手在琴弦上跳跃,双眸微闭,嘴角微翘,沉醉于弓弦间流淌出的美妙。

  “我叫王崇,四年级,想当一名小提琴演奏家。”小琴手眼笑眉舒,热情地介绍着自己。

  这么小的农村娃居然会拉小提琴?

  “不稀罕,俺这儿会拉琴的娃娃多着哩!”一旁揣手听曲儿的王崇爷爷接话茬。

  竹沟镇副镇长李瑞介绍,竹沟镇已有3所学校开设了小提琴培训班,学生们可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免费学琴,接下来,还将在全镇推广。

  一些学校上音乐课都成问题,这里的乡村学校小提琴竟能成课堂“标配”?

  “确山已是全国主要的提琴生产基地。全球提琴8成中国产,国产提琴确山占4成,中高档提琴更是占到8成。”确山县长彭广峰道出其中原委,改革开放初期陆续北上制琴的琴师曾有2000多名,随着家乡返乡创业吸引力度加大,他们纷纷回来。目前,确山已有近70家提琴企业。

  “放下锄头、雕刻琴头,师傅们压根儿不懂五线谱,但琴二代们却在长期熏陶下,对提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彭广峰说。

  刚好路过的配件作坊主宋吉光是竹沟的“新老乡”,张口山东味的确山话:“这两年这里发展好呦,我们这些做提琴原材料、配件、包装的外地企业都搬来了。这儿像自己家,亲切自然。”

  目前,竹沟已形成提琴的全产业链。下一步,竹沟将建提琴主题公园、提琴演艺厅、乐器大厦等。“不仅要打造提琴制造之乡,更要让提琴文化生根发芽,打造音乐之乡。”确山县委书记路耕说。

  此时的确山仿佛站在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上,被染成了金色。

  接下来的走访让更多颜色映入眼帘。

  在河南鑫龙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绿色矿山建设,昔日尘土飞扬、灰头土脸的矿山变成了青山吐绿的公园;在鸿鹄鸽业养殖专业合作社,鸽笼里白色的鸽子争先恐后地啄食,每对鸽子年收益80至100元,贫困户养50对就能稳定脱贫;在双河镇凌楼村建领种植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村民参股的西红柿粉红诱人,亩产值可达3万至7万元……

  冬日的确山大地上,处处勃发着“五彩”斑斓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手记】

  “开荒”是战争年代竹沟革命者制定的接头暗号。当时的开荒者敢为人先,不怕牺牲,在革命的空白区、敌人的腹地,播撒下革命的种子。和平年代,“开荒精神”在确山人的代代相传中化为基因、融入血液。骨子里的钻劲闯劲拼劲让他们把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红色打底,他们涂抹出绿色的生态旅游、金色的提琴产业、青色的矿山公园、白色的扶贫肉鸽、粉红的“分红”西红柿……勾画出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新画卷,这正是新时代的“开荒”!(拍摄:杨晓东 王文齐 于晴 窦晓雪 制作:王文齐)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