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杨东方:郑州已具有建设黄河流域核心示范区的基础和条件

2020年01月14日11:04

来源:大河财立方


|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裴熔熔 文 朱哲 摄影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数千年来奔腾不息,哺育了一方儿女,滋养了一方大地。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使这条古老的母亲河迎来了“高光时刻”。


作为核心区,河南应如何加快推动这一战略落地?郑州等各个城市应如何抢抓其中机遇?这是今年河南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也是省人大代表、郑州市发改委主任杨东方时刻思考的问题。


1月11日,在河南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间隙,杨东方接受了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的专访。他认为,郑州已具有建设黄河流域核心示范区的基础和条件,将把郑州打造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和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





加快推进郑州建设黄河流域核心示范区


“幸福来得如此之快,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确立,杨东方如是说。


黄河西起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东流入渤海。在众多沿黄城市中,郑州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就在荥阳的桃花峪。


“在生态文明思想中,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点刚好在黄河郑州段都有反映。山有邙山余脉;水有小浪底水库和黄河河道;林有沿黄河两岸的大规模生态防护林;田有黄河滩区52万亩耕地和多处国家级、省级湿地,还是地球三大鸟类迁徙的中间线路。同时中原文化也是整个华夏文明中唯一没有断代的文化,是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在杨东方看来,黄河郑州段在自然和历史文化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的基础和条件。


为做好黄河这篇文章,郑州市发改委经研究形成了建设核心示范区的初步构想,从三个方面确定功能定位,即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和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相关建议也被杨东方带到了今年河南两会的现场。


“目前国家正在加快推进黄河战略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沿黄各省市都在积极谋划,以争取更加有利的战略地位。而中财委五次、六次会议关于郑州发展的表述,赋予河南及郑州更强的发展优势。”


基于此,他建议,河南全省上下加强协作、统筹推进,在国家战略中更多融入河南省的发展思路,争取把郑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写入国家规划纲要,利用国家政策红利在郑州谋划布局好重大项目,并集中省市力量高标准建设核心示范区起步区。


与此同时,他还建议,加快推进桃花峪水库建设,将其列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大项目,保障黄河长久安澜。



三大优势叠加,小郑县蝶变大郑州


相较于沿黄其他主要城市,郑州还有哪些争取建设核心示范区的底气?一组数据或许可以说明答案。


1978年,郑州市GDP20.3亿元,1998年为610亿元,2008年为3012亿元,2017年达到9130.2亿元,四十年增长了448.75倍,二十年增长了13.96倍,近十年增长了2倍。2018年,郑州市GDP成功突破万亿元,成为全国第16个GDP破万亿的城市。


“在版图没有增加的基础上,郑州的GDP排名在20多年的时间里前进了近20位。”杨东方感慨,郑州的发展速度之快,跨越之大,在一二线城市中居前。


从曾经名不见经传的“郑县”,到如今跻身全国新一线城市的“大郑州”,郑州究竟靠的是什么?在杨东方看来,取决于三大核心优势。


一是区位+综合枢纽优势。承东启西、贯通南北、十省通衢⋯⋯这些郑州身上常用的标签,无论哪一个,都展示了郑州独特的区位优势。基于此,郑州开启了“上天入地”的大枢纽时代。


航空方面,郑州机场2018年旅客吞吐量2733万人次,同比增长12.5%,增速在全国2000万级大型机场中排名第一;货邮吞吐量51.5万吨,货运规模继续稳居全国第7位;客货运规模继续保持中部地区“双第一”。公路方面,郑州是国家公路网主枢纽之一,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是中国高速公路网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铁路方面,郑州是全国八大铁路枢纽之一,打造了四主多辅的客运格局和“1+2+N”的三级货运体系,米字形高铁明年年底全部开通运营。


“郑州还是通讯和邮政的主枢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的转运节点,多种优势叠加在一起,在全国是少见的。这充分保证了货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在郑州聚集。”杨东方说。


二是人口红利优势。河南拥有1.09亿的人口,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但受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等影响,河南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和保障下,城镇化率“一步一个台阶”稳步提升,增幅在2018年已跃居全国第一位。这为“郑龙头”带来了强有力的发展后劲。


据河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郑州人口吸纳力持续增强。2018年河南省内跨市流动人口中的59.8%流入郑州,比2017年上升1.1个百分点;外省流入河南的人口中36.8%流入郑州,比2017年提高3.1个百分点。


三是历史文化优势。在杨东方看来,文化是维系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可以与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同样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郑中心”的未来发力点是啥


已跨入“万亿俱乐部”的郑州正向更加出彩的时代迈进,但高质量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郑州还有哪些短板待补齐?


“受过去产业结构的影响,郑州的资源型高耗能产业占比达到了37%左右,产业转型任重道远。能源结构也需要调整,目前郑州煤电装机所占总量高达90%以上,煤电装机规模在1000万千瓦以上,严重影响了大气质量。”据杨东方介绍,近三年来,郑州市已通过加大引外电入郑、引外热入郑,减少了800万吨用煤,但减煤力度仍需加强。


对此,他提出了另外两项建议:研究制定煤电行业转型发展具体支持政策,切实为关停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支持氛围;研究制定清洁取暖支持政策,确保将清洁取暖工作持续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为加快解决产业转型升级问题,郑州已梳理了建筑装配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业等12个行业进行转型攻坚。接下来,还将重点培育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污染小、用能低、排放低的产业,打造郑州新的主导产业;同时,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文旅产业,重点打造黄河历史文化带和嵩山、商都、新郑黄帝故里文化圈,充分展现沿黄历史文化。


在今年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成为高频词,共计出现66次。这不仅意味着河南要将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作为驱动力,也从侧面反映出创新是河南需快速补齐的短板。


“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目前郑州的总体研发投入较低,与深圳、武汉等城市存在一定差距。这不仅说明了郑州创新产品的缺乏,也意味着各个层面对研发的认识不到位。”在他看来,只有创新研发不断提升,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此外,进一步提升开放度,也将助力郑州实现下一步的腾飞。

编辑:臧小景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