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三股劲”支撑中部崛起

2020年01月18日08:39

来源:大河网

  扑下身子,撸起袖子,干出样子

  以前是“干部动动嘴,群众跑断腿”,现在成“群众动动嘴,干部跑断腿”

  寒冬时节,记者来到焦裕禄精神发源地——河南兰考。行至106国道和310国道交叉口,远远就能看到巍然屹立的焦裕禄铜像——身姿清癯、目光深情、意气风发,让人想起五十多年前他领着群众战风沙、斗贫穷的共产党人风采。

  与之相映成辉,在当下的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河南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践行焦裕禄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把“三股劲”精神发扬光大。

  对群众有亲劲

  深冬里,中原大地,鱼水般的干群情谊正在脱贫攻坚一线流淌。

  2019年11月26日,星期二。天刚放亮,焦作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市扶贫办副主任岳益民就向博爱县清化镇街道南朱营村赶去,他说:“天气越来越冷,到村里转转,看看村民家中缺啥少啥。”

  刚走进南朱营村党群服务中心,岳益民就看到许多熟悉的面孔,原来河南理工大学工会要为年底慰问职工采购米、面、油等年货,南朱营村正好有这些物品和服务,他们正准备召开消费扶贫对接会。双方正好在岳益民见证下达成合作意向。

  记者了解到,焦作市把每星期的第二天确定为扶贫蹲点日,这一天市、县、乡党员干部都会进村入户,尤其是走访贫困户,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实打实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村里谁家有难处,他们一准就来了,出主意、想办法,就跟自己家的事一样。”南朱营村村民余新芳说。她就曾在扶贫干部帮助下靠种菜脱了贫。

  南朱营村看到的扶贫干部只是河南扶贫干部的一个侧影。据了解,河南有50多万帮扶干部长年奋战在脱贫一线,他们从城市来到乡间,从案头奔向田头,用脚步丈量民意,用真心换取真情。

  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走遍大别山区、伏牛山区、太行山区、黄河滩区“三山一滩”脱贫攻坚重点区域,到22个贫困县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河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尹弘到河南履职第二天,就深入兰考、新县调研脱贫攻坚。

  吴树兰先后担任三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从平原地区到山区再到黄河滩区,走烂了几十双鞋,累弯了脊梁背,还将自家房产抵押了40万元作扶贫资金,驻村7年帮助10多万贫困户脱贫。她说:“只有在群众中,心里才踏实。”

  陈增喜是南阳白河畔主抓农业科技的干部,每次下乡见到群众就主动递名片,群众有事也会按名片上的联系方式给他打电话,他会以最快速度直奔田间地头。这样的事情多了,他也变成了电话多、朋友多、下乡多的“三多”局长。乡亲们评价说,“他是俺们的贴心兄弟,俺们跟他掏心窝子。”

  赵化录是南太行山脚下辉县市冀屯镇党委书记,在任21年常常带领全镇党员干部走村访户,记录“民情日记”,解决群众困难。“乡镇干部理应最接近群众、最接地气,不能像井里的葫芦,从井口看是沉在下面,从井底看却是浮在上面。”赵化录说。

  抓工作有韧劲

  年终岁尾,黄河之畔,兰考县仪封乡代庄村,一座座温室大棚里热气蒸腾,人们正忙着采摘。

  村党支部书记代玉建跑前跑后,指导新加入合作社的农户管理苗圃。他说:“说一千道一万,村民手里有产业,才是脱贫致富的关键。”

  2014年在老支书和村里百姓一再要求下,32岁的代玉建一咬牙,撇下在郑州的生意,回到老家当了支书。上任三个月,他就拿出100多万元,建了村两委办公楼,修了主干道。可这些动作并未得到村民肯定。当年的民主生活会上,村民们表示,这是“飞鸽牌”干部做法,不接地气。

  批评面前,代玉建意识到乡亲们要的不是“救济”,而是带领大家脱贫致富。他下定决心:学习焦书记,要干就干出个样子来。

  代玉建换上30元的短袖、15元的布鞋,下泥地,走土路,不是去贫困户家里,就是在跑项目的路上。

  在代玉建和村民们的努力下,村里新修公路2500米,新打机井45眼,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2017年3月,代庄村随兰考一道摘掉“贫困帽”。脱贫之后,代玉建也未松劲,因为“脱贫不是目的,小康才是目标”。

  不止代玉建,河南各级党员干部都一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工作韧劲。

  63年党龄的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已是92岁高龄,仍坚持每周打卡上班,被网友称为“90后院士”。

  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十七年如一日坚守大山深处,将500多名大山孩子的求学梦“钉”在自己肩上,用扁担把教材和学习用品一担担、一步步挑进大山,成为大山深处的播火人。

  干事业有拼劲

  今年60多岁的杨来法再不需要“背媳妇”了。

  杨来法是栾川县潭头镇拨云岭村的党支部书记。拨云岭村位于伏牛山深处,是“挂”在山坡上的小块山地。早些年,伊河挡住了去路,大山阻隔了发展,与百余户村民厮守的,只有山顶上来来去去的云和一成不变的穷。

  杨来法印象最深的是“背媳妇”。“伊河一涨水,村里人就出不去,女人去赶集要男人背过河,连生孩子也只能人背。”杨来法的大儿子就是他背着媳妇趟过河找人接生的。

  要想富,先修路。杨来法提出修路想法时,村民干部们兴致高昂,但没钱、没人、没技术的困难如王屋太行挡在门前。杨来法带领全体班子成员决意“学愚公,开山辟路”。他们背着干粮,扛着锤子铁锹率先在山路上埋头干了起来。

  二组组长刘平周开山凿石走在最前,三组组长王保颜累倒在工地上、架着双拐继续干活……在修路最困难的时刻,杨来法喊出“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的铮铮誓言,冲在最前面,干部、党员、群众都跟上来了。

  开山凿石,肩挑背扛,凭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2001年,一条宽2米、长2.5公里的盘山道路在村民热泪盈眶的欢呼声中完工。拨云岭村结束了没有路的日子。5年后,杨来法又争取到上级资金60万元,修建拨云岭大桥,村民们下山趟伊河水的日子一去不返。

  近两年,杨来法和拨云岭村村民大胆决定:放弃祖祖辈辈在山坡上种粮食的传统,转种核桃和牡丹,发展乡村旅游。如今,拨云岭村核桃累累,牡丹争艳,游人如织。昔日穷旮旯的拨云岭,终于拨开贫困之云,迎来了幸福生活。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和其他村相比,拨云岭村靠班子团结、党员带头、艰苦创业,实现了后发赶超。”每逢有人慕名取经,杨来法的开场白总是这么说。

  “比一比谁对上级精神吃得更透、把握得更准,比一比谁的增长点多,比一比谁的综合抓手多,比一比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和水平,比一比克难攻坚的战斗力……”河南在全省倡树“五比五不比”,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营造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新局面。

  扑下身子,撸起袖子,干出样子。新时代的河南党员干部,在焦裕禄“三股劲”的鼓舞下,以一个个拼搏“出彩”,浓缩成中部崛起的“精彩”。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史湘洲韩朝阳 河南日报记者李晓玮 卢松)

编辑:贺心群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