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子疯狂刷手机看疫情信息,总怀疑自己感染,结果真住院

2020年02月22日14:38

来源:焦作日报

  疫情袭来,为了及时了解最新情况,不少人天天拿手机刷微博、看朋友圈,但越看越焦虑、越搜越恐慌,明明身体没有不舒服,在看完大量的信息后失眠、担忧,身体还无故的出现一些症状。

  这些因阅读过量资讯而产生的担忧、焦虑、恐惧甚至是愤怒,心理学上称为“应激反应”。

  记者18日从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顺德区妇幼保健院)获悉,日前,该院就正好收治了一名有这一“反应”的典型案例。

  出现“疑似”症状,她怀疑自己被感染

  据介绍,阿真是一位中年女士,职业是保姆,性格比较胆小和固执,心理素质相对脆弱,也颇为迷信。

  自疫情出现以来,阿真非常关注和疫情相关的新闻信息。

  正好,在1月底,阿真发现自己喉咙痛并有咳嗽,去一医院就诊服药后症状有所缓解,但是心里总是惶恐不安,经常打电话和家人谈论疫情,生怕自己被感染。

  2月1日晚,阿真再次浏览和疫情相关的资讯后,整夜失眠,加上干咳加重,她觉得自己已经感染了新冠肺炎,陷入极度恐慌中的她,匆忙拨打了110。

  随后,警察到达她家了解情况后,协助其拨打120。当晚,阿真雇主的儿子主动陪伴阿真去当地医院办理住院,住院期间病情没有缓解。后来阿真家人经朋友介绍,辗转转入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顺德区妇幼保健院)的内科住院治疗。

  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有轻生行为

  据介绍,以诊断为“急性呼吸道感染”入院的阿真,经检查并没有感染新冠肺炎,但阿真依然每天关注疫情相关的资讯,总觉得自己已经被感染,且医护人员及家人的劝告她根本听不进。

  就这样,慢慢地,阿真对自己健康失去了信心。

  善良的她开始因怕传染到他人而不愿说话,觉得“每天吃病毒都吃饱了”而不愿进食,甚至拒绝治疗、撕碎口罩,认为自己已经被感染“死掉了”,现在剩下的只是躯体,所以不需要继续治疗了。

  据介绍,在住院过程中,阿真出现拒绝治疗,撕碎口罩的行为。更加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住院期间,阿真还因为不想继续“传染”给他人而有轻生行为。

  面对阿真伴有发热且越发严重的心理状况,该院内科医生还邀请了院内的心理科专家来进行会诊。

  因为信息过载,产生急性应激反应

  该院的心理科专家结合阿真的病史,发现阿真日常整天翻手机,浏览疫情数据和报道后产生紧张和担心的情绪。

  随即,该院还安排心理咨询师为阿真做了床边心理测评,考虑为因疫情导致的急性应激反应。

  另外,医院还立刻给予阿真药物治疗,并结合心理暗示、放松等治疗方法,同时严格排查了和疫情相关的问题,安排医务人员联合家属每天24小时密切观察病情和陪护。

  数日后,通过多科的协作治疗,阿真神志和身体指标终于恢复正常范围,生活转态也恢复正常。

  事情至此,家属和医务人员均松了一口气。不料,阿真由于病情错综复杂,外科医生在会诊时通过检查发现她右侧肾上腺实性占位有3.0厘米,考虑可能是肾上腺腺瘤,不排除嗜络细胞瘤。

  在医生的充分讨论后,为了进一步稳定患者目前的精神状态,尽量避免发展到更加严重的“创伤性应激障碍”,经和阿真家属沟通商量,决定等患者精神障碍性疾病病情稳定,下个月由医生亲自为她行腹腔镜右侧肾上腺切除手术,并在术后做病理检查。

  Tip:出现应激反应怎么办

  院方表示,一定要先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注意休息和饮食。遇到发热、咳嗽不要恐慌,很多是普通感冒或普通肺炎,医生会帮助进行专业的检查、诊断、处理和治疗。如果感觉自己受到了过多的负面信息影响,请将注意力适当地抽回来,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和感受,避免被负面情绪压垮,出现心理应激表现。

  新冠肺炎疫情下,各类人群如何做好心理防护?

  新冠肺炎疫情成了目前大家最关注的事,很多人每天不停地刷手机看新闻,伴随着疫情相关的谣言纷扰,各种恐慌、焦虑情绪日益加重,正确的心理指导也迫在眉睫。各类人群应该如何做好心理防护?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潘集阳教授针对不同的人群给出如下具体建议:

  1.普通群众

  根据应激理论,当我们遇到外界突然的刺激和压力时,人体会对其做出反应来适应这些刺激和压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经历警觉期、抵抗期和衰竭期三个阶段:

  警觉期(Alarm):在一个短暂的生理唤醒期中,躯体能够有效行动并做好准备。如果应激源仍然保持,机体则会进入抵抗期。

  抵抗期(Resistance):机体可以忍耐并抵抗长时间的应激源带来的衰弱效应。

  衰竭期(Exhaustion):若应激源持续时间长或持续强度大,机体则因资源消耗而进入疲惫期。

  当新冠肺炎在武汉爆发,钟南山院士在武汉讲话时,我们处于警觉期,新冠病毒作为持续的应激源,使我们目前处于抵抗的阶段,当应激源消失后,也就是新冠肺炎得到有效控制后,我们也将恢复到正常状态。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抵抗期意味着适应应激源,但也有人可能因疫情影响而出现异常心理现象,如紧张、焦虑、强迫、疑病、失眠等,当出现这些情况时,首先我们应该正视它们,明白这些心理问题只是面对灾难的正常反应,并且可通过以下方式降低心理压力:

  ①通过正规渠道了解新冠肺炎的防控信息,如阅读官方发布的疾病防控知识,了解如何预防病毒,在前往公共场所后应该如何消毒等知识;

  ②调整心态,接受自身恐惧和焦虑的心情,善于转移注意力,减少信息输入,避免过度关注疫情,通过其他娱乐活动等排遣自己心中的忧虑, 放松紧绷的神经;

  ③及时调节情绪和宣泄不良情绪,多与家人朋友沟通,必要时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或药物治疗;

  ④室内体能锻炼或进行松弛训练(包括听音乐等);

  ⑤适当的娱乐活动、保持健康的饮食结构。

  2.疑似隔离人群

  对于疑似隔离人群的心理关怀也是至关重要的。疑似隔离病人,本身其精神心理压力较大,会出现恐惧与紧张情绪,病人表现为明显的回避以及对医护人员的极度依赖,甚至可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做到:

  ①展开疾病知识普及,要让被隔离人群认识到, 隔离不是岐视、抛弃, 而是对家庭、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隔离也是一种呵护,讳疾忌医可能失去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的机会, 更可能传染给身边人;

  ②疑似隔离病人也应做到积极配合隔离治疗,充分报告密切接触人群;

  ③医护人员要加强与疑似隔离患者沟通,及时向患者充分解释说明检测目的、结果及病情未来可能的发展变化,患者及家属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他们的紧张、焦虑情绪,有需要时可用药物治疗。

  3.确诊隔离人群

  对于确诊隔离人群,得知自己确诊新冠肺炎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是一个较大的应激源,而有大量研究表明,应激会使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并且会增加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机率,同时此类人群也极易出现精神、心理上的矛盾:

  ①抱怨与焦虑。由于有些患者是在外被间接感染, 心理难以承受, 再加上对同时感染病毒的亲属或对院外家人的过分担心, 容易产生抱怨与焦虑的情绪。

  ②抑郁。轻则心情压抑,有时哭泣,兴趣减退;重则出现绝望感、自杀自伤念头或行为。

  良好的心理状况以及积极配合无疑对治疗有极大的帮助,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对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评估,及早发现问题,做到早期干预:

  ①心理沟通:医护人员尤其是主治医师作为病人所信任和依靠的人,其作用也尤为重要,由于现在一线医护人手紧缺,可能会对患者关怀较少,应该加强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沟通,普及疾病知识,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信心,可通过短信、网络视频等对隔离确诊患者进行宣传、慰问、安抚等;

  ②心理辅导:大量研究表明,持续的应激会降低人体免疫力,并且会增加呼吸道病毒感染几率,可请精神卫生专业医师会诊是否需要心理辅导及是否需要联合药物治疗。

  此外,疫情过后也应该对确诊患者做好心理评估,预防精神心理疾病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若出院回家一段时间后出现过度警觉、坐立不安、反复闯入性痛苦的回忆或持久回避疫情事件、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建议尽快于精神科诊治。

  4. 一线医护人员

  2003年“非典”疫情高峰期的患者,特别是感染“非典”的医护人员,普遍的应激反应和负性心理效应增加。作为此次国家抗战新冠肺炎的逆行者,目前抗战在疫情第一线的医护人员,长期的超负荷、超强度的工作使他们持续处于应激状态的抵抗期,甚至进入衰竭期,易导致异常心理状态或身体出现不适:

  ①处于感染风险较大的场所,担心自身会被感染;

  ②对于部分无法挽救的患者的无力感和自责感;

  ③部分医护人员尚未意识到休息、睡眠的重要性,而过度操劳会导致自身免疫力降低;

  ④由于疫情还在持续暴发,加上少数病人不配合治疗并出现反抗行为,容易陷入压抑的状态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一线医护人员需要:

  ①保证良好的睡眠和规律的饮食,利用休息的时间合理小睡,睡眠不足会导致机体免疫力和认知功能下降,而良好睡眠会使身心得到适度放松;

  ②同事间相互支持,讨论和分享经验感受。

  ③多鼓励自己,认可自己干得不错的地方。

编辑:杨剑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