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论场丨疫情过后,向“汗水型”经济说再见

2020年02月23日12:17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夏远望

  受疫情影响,快递员无法像平时一样送货上门,顺丰和京东大量采用无人机运输,有效纾解了这一问题。

  近几年,各地发生多起快递小哥猝死街头事件。快递员很累,他们从事的是极具“汗水型经济”特点的行业。所谓“汗水型经济”,即加班加点增加工作时间来缩短生产周期,以此提升竞争力。无人机的上线与普及,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未来快递小哥或许不用再那么辛苦了。

  目前,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46小时,并呈逐年上升之势,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汗水型”经济更是广泛存在。眼前,复工复产正稳步有序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怎样夺回失去的时间?隐隐觉得,一些企业很可能再次祭起“延长工时”这一“法宝”,并将其上升到道德绑架高度,这或许不是杞人忧天。

  然而,《经济学人》杂志指出,每周70小时的工作时长与每周56小时的工作时长,其产出“几乎没有差异”。过度“延长工时”,更涉嫌违法,劳动法明确规定,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去年4月,长久存在的“996”工作制突然遭遇集体征讨,很大程度反映了劳动市场的变化,人们耐受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到了一个时间节点。一场疫情,让更多人明白“免疫力才是最大竞争力”,大家对收入的关心越来越让位于对自身生活品质的关心。谁也不想“让生活成为工作的残羹”,以“汗水型经济”刺激发展,绝非长远之计。

  “汗水型经济”终将被“智慧型经济”全面取代。大家也都看到了,疫情冲击下,很多“汗水型”企业不堪重负,而一批以知识经济、虚拟经济和网络经济为代表的“智慧型”产业后劲十足。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除了拼“汗水”,更要拼“智慧”、拼效率。

  主动加快“汗水型经济”向“智慧型经济”转变,其意义还远大于“夺回失去的时间”。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主要经济体的平均工作时间均显著缩短,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更预言,到2030年技术进步将使工人每周仅需工作15小时。中国制造要想永久屹立于世界,必须坚定不移向“汗水型经济”说再见,而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创新驱动,是开启“智慧型经济”大门的金钥匙。仍拿快递业来说吧,依靠电子面单、自动分拣设备等科技手段,快递公司在分拨中心操作人员仅增加7%的情况下,就支撑起了36%的包裹增长量,将快递经济中的“汗水”挤下不少。这些年,河南着力推动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明显提升,工业效益持续改善,创新的澎湃动力正不断彰显。“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探索和应用先进适用的企业管理、产品生产和市场营销技术,优化组织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鼓励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运用电子商务、信用销售和信用保险,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国家政策指向明确,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缓解融资困难,一系列“真金白银”的帮扶措施,也为企业进一步加快转型增添了助力和信心。

  当然,创新必然革旧,转型必有阵痛。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然而它指向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国家富强靠什么?靠自主创新,靠技术,靠人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一场疫情,也带来社会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种种思考,以此为契机,加速向“智慧型经济”转型,应成为业界共识。

编辑:谭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