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天使”,一面是医者一面是勇士

2020年02月28日08:05

来源:经济日报

照片说明(从上至下):

  2月25日,朱庭萱在武大人民医院接受记者采访。

  董庆森摄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生王伟在工作中。

  周 琳摄

  北大驰援湖北医疗队专家组组长安友仲(左)在一线参加救治工作。 (资料图片)

  武汉市汉口医院呼吸三病区负责人乐文卿。

  邓 浩摄

  麻醉医生正在病房内做插管准备。

  (资料图片)

  编者按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医务工作者冲锋在前,义无反顾地奋斗在战“疫”最前线。他们是有仁心仁术的医疗专家,是热心又细心的一线护士,是高度负责的方舱医院医疗负责人,是一直忙碌的病区负责人,是时刻面对危险的插管抢救专班医生……他们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救治病患;他们用仁心守护,细心照料,善心助人。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群白衣天使,为他们祝福。

  认准的事,要做到底

  本报记者 董庆森

  “95后”、护士、活泼开朗,这是朱庭萱身上的标签,现在又多了一个与众不同、令人敬佩的标签——第一批支援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医护人员。2月25日,记者见到了这位勇敢的“白衣战士”。

  朱庭萱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性心血管病救治中心的一名护士。说起支援金银潭医院,她表示,自己是家中唯一的孩子,起初父母不同意自己去支援金银潭医院。她的妈妈曾说:“妈妈不是要拦阻你,哪怕你是第二批去,妈妈都支持你。”

  但朱庭萱性格沉稳,做事有分寸,她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做好、做到底。面对疫情,医护人员的责任感让她觉得自己不能退缩。朱庭萱笑着对妈妈说:“妈妈,您想一想,从小到大,我哪一次要做的事情没做成呢?”为了让父母同意她去支援金银潭医院,她答应每天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

  朱庭萱很细心,总是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她说:“一些病人刚来时,看到医护人员穿着严严实实的防护服会感到害怕,这不利于病人的康复。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与患者多聊一聊轻松的话题,做他们的家里人。”

  “每天进入病房前都会有压力,担心自己被感染。但穿上防护服、进入重症病房那一刻,所有顾虑和担心都被抛在脑后。此时,患者是最重要的。”朱庭萱说,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穿上白大褂就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此刻,武汉的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我想对奋战在一线的同仁们说,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一定能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王伟: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

  本报记者 周 琳

  今年42岁的王伟,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内科的副主任医师,也是方舱医院开创者8人团队中的一员,参与筹建了武汉客厅方舱医院。

  疫情就是命令,要3天建成一家2000张床位的医院。面对这项艰巨的任务,王伟1人当成3人用。既要协调执行,又要进舱诊治,连续3天,他平均每天只能睡3个小时。

  2月7日晚,方舱医院迎来400余名病人,工作人员人手告急。上了一天班的王伟刚睡着,就被电话叫醒,二话没说,他赶来支援,负责入舱病人的分诊工作。

  夜黑风急,天气寒冷,大量急等床位的病人蜂拥而来。站在方舱医院门口,王伟从一个个人的眼神里,看到了患者对住院救治的渴望,对控制病情的渴望,以及对生的渴望。王伟说:“那些眼神,让我想起了曾经的誓言‘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医者的使命就是在病人需要的时候,救治他们,守护他们。”

  现在,王伟是武汉客厅方舱医院C舱医疗负责人,全权统筹C舱患者的治疗,用他的专业、责任和担当守护着400余名患者的生命。

  400余人,相当于一家二级医院的床位规模。王伟说,如果不是因为疫情,自己做梦也想不到会承担400余人的救治工作。“我宁愿自己现在还是一名普通医生,那代表着武汉静好的岁月。希望我们能够早日回到那些岁月。”

  北大驰援湖北医疗队专家组组长安友仲:

  医者有“术”,更要有“心”

  本报记者 温济聪

  “医生要有‘心’有‘术’。‘心’是要有善心,乐于帮助病人;‘术’是要有良术,具备较高的医学本领。”2月24日晚,北大驰援湖北医疗队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安友仲对记者说。此时,他刚刚忙完一天的工作。

  2月1日从北京登机赴武汉前,安友仲曾赋诗一首:“老夫聊发少年狂,赴汉口,跨长江,医亦凡人,匹夫尽责灭疫狼!”

  今年已经59岁的安友仲,曾参加包括“非典”、H1N1等疫情的救治工作,经验丰富。在他看来,对于现有的重症患者,专业化的科学监测,生命支持与救治,会尽可能地保护器官储备功能,为患者恢复力量抵抗疾病争取时间。

  “传染病防控有两个环节最关键,隔离传染源和切断传染途径,另外,医护人员和患者都要加强防护意识。”安友仲反复强调。

  安友仲表示,面对新的疾病,应该抛开惯性思维、经验主义。“不能听说一种药有特效,就马上给所有患者使用。特别是激素类药物,一定要慎用。我们不仅要考虑现在的治疗,还要为患者未来的生活品质负责。”

  在武汉一线,安友仲经常嘱咐医生护士:“把病人当作人,而不是当成细胞和组织。查房时,要叫每一个病人的名字,而不是几床的代码。因为叫患者名字是在不断提醒对方,他姓甚名谁,他还活着,他要勇敢坚强。”安友仲动情地说。

  汉口医院呼吸三病区负责人乐文卿:

  面对疫情,冲锋在前

  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 浩

  武汉市汉口医院是首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2月25日,当记者在汉口医院见到乐文卿时,这位前ICU负责人、现呼吸三病区负责人已在抗“疫”最前线战斗了50多天。

  乐文卿边救治患者,边“以工带训”培养年轻医师,每天累得筋疲力尽。关键时刻,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驰援武汉,接管了汉口医院ICU,乐文卿才从超强负荷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随着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挺进火神山医院,为更好地开展救治工作,2月上旬,乐文卿被任命为呼吸三病区负责人。

  “我们呼吸三病区都是新冠肺炎确诊的病人,包括很多重症病人,其中还有我们医院的同事。”乐文卿介绍说,上任后,她对病区工作做了调整,实行精细化管理,一个医生负责几个病房,持续跟踪病情,精准设计和实施治疗方案。

  记者了解到,从乐文卿负责以来,截至2月25日,呼吸三病区已有约50人治愈出院。目前在床位的还有约30名患者,身体状况也日益好转,之前的危重症患者目前也比较稳定。

  “我所在的病区治愈率这么高,还要感谢整个团队,感谢汉口医院其他科室伸出援手。”乐文卿说,疫情发生以来,有很多爱心人士向医院捐赠了防护服和口罩,钟南山院士团队还捐了很多制氧机,都派上了用场。“没有他们的帮助,没有其他医疗队的支援,我们即便有三头六臂也不行。”

  “面对疫情,医生没有当逃兵的。春天已经来了,希望我们继续努力,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取得最终的胜利。”乐文卿充满信心地说。

  武汉市第一医院麻醉科医生团队:

  直面病毒,抢救生命

  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 木

  2月16日,武汉市第一医院组建插管抢救专班,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执行全院的插管急救任务。

  麻醉插管,即用外部给氧来支持身体的氧气供给。“插管需要打开病人的气道,导管伸进去时病人可能会呛咳,这时会有高浓度病毒的气溶胶喷出,非常危险。” 麻醉科主任陈治军说。

  2月26日上午,徐玲完成了插管抢救专班成立以来第17个病人的插管治疗,走回休息室时,胸前的手术服已经湿透了。“虽然正对着喷出来的气溶胶,但在工作的时候,就不知道什么是紧张了。”

  戚忠是徐玲的搭档,对这项危险的工作,他也会担心,但更多的是一种身为医生的责任感。戚忠说:“全院插管最快最好的就是我们麻醉科医生,虽然其他医生也可以做,但那对医生和病人来说都更加危险,毕竟现在是在争分夺秒救治病人。”

  在插管队成立的第一天,一个病人在呼吸机已经固定好、导管也连接好的情况下,因为呛咳而造成导管脱落。当时戚忠已经回到医生值班室,接到电话立马飞奔回病房。由于时间紧张,他都来不及仔细确认防护是否做到位。

  “就算防护没有做到位,我也只是有感染的可能。但如果我不赶快进去,病人可能坚持不了多久。”戚忠说道。

  插管队医生的工作就是这么争分夺秒,需要毫不迟疑的决断与直面病毒的勇敢。但同时,他们也需要用百分之百的谨慎去对待每一个病例。在麻醉医生值班室的墙上贴着操作细则,其中麻醉时间要精确到秒。“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徐玲这么形容他们的工作。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