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婵
20余热搜、近10个话题、超50亿阅读量,最近几天,一场由顶流粉丝掀起的“撕圈”大战席卷网络,刘春、哈文、高晓松等公众人物纷纷入场发言,有的还被莫名扯入混战之中,遭到人身攻击。
很多中老年朋友都被迫更新了知识库——比方说,认识了肖战是何许人也,知道了两个网站AO3和Lofter,字典里多了个词汇叫“同人文”。连我勤学好问的老妈都开始问:饭圈是个什么圈?
对于我这种没有耐性追星,去年看了《少年的你》痴迷四字弟弟、今年看了《想见你》就好想见许光汉的人说,当然也对饭圈不甚了解。度娘言简意赅:粉丝群体叫“饭”,谐音英文单词fan,组成的圈子就叫“饭圈”。
从前追某个明星,最多就是买张专辑,看个电影,在ktv吼两嗓子他的歌,跑去演唱会挥舞荧光棒,基本都是“散粉”,没被组织起来。近年来,随着偶像经济不断发展,衍生出为偶像买周边产品、租广告位做宣传、投票打榜以及做慈善公益活动等多种方式。这样一种从“追星者”到“造星者”的转变,背后却是真金白金,《2019偶像产业及粉丝经济白皮书》预计,到2020年中国偶像市场总规模可达1000亿元。
饭圈文化,很大程度上是随着互联网浪潮兴起而飞速发展的。现在的孩子大概不知道小灵通、BP机是何物吧?通讯工具发生了质的变化,偶像能通过微博、贴吧等社交平台及时与粉丝沟通,微信群、QQ群分分钟就能集结几千人的战斗力,这在小虎队、四大天王,哪怕是流星花园F4、周董时代,都是无法想象的。在关键时刻,粉丝可以随时化身亢奋的斗士,全力对抗臆想中自家爱豆(idol)所面临的敌人,奉献自己的一切,别说花钱了,“留遗书称要偿命”者也是有的。
其实,饭圈作为一种亚文化,一种新兴社会现象,有其鲜明特点,也有过“高光时刻”。去年8月,饭圈集体出征,以各种行动力挺香港同胞,回击恶势力,当时还被新闻联播点赞。而在此次疫情中,饭圈女孩异军突起,数以万计的口罩、护目镜、防护服,在各家后援会的统筹下火速送达前线。反应迅速、组织性强、专业透明,常年应援锻炼出来的过硬本领,用好了能帮大忙,用不好则会出乱子。
这不,才没几天,饭圈又被群起攻之,留下一地鸡毛,似乎也在意料之中。饭圈粉丝的年纪普遍较小,还在学校读书,或是刚刚进入社会。他们大概还不能明白,文化发展的源动力就是多元化、多样性,必须要有自由度和创造性,所谓的“三观正”,并不是跟自己三观越一致就越正确。他们也不明白,喜欢和追捧一个人,根本不用靠攻击和打压他人来证明,爱不仅是一种情感,还是一种能力。
加之这代人从小手机、ipad不离身,堪称互联网“原住民”,原子化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疏离,以及高度信息化带来的“群体性孤独”,让这些孩子形成了迥异于既往代际的情感结构、文化经验和自我认知,而饭圈恰恰能给他们带来孜孜以求的参与感、伴生感、存在感。充分理解这种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变化,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治,把粉丝群体活动引导至正确轨道上来。
饭圈女孩总会长大,有一天也要为人母,不知那时对着自己的孩子,会如何忆起当年圈中事?如果孩子也沉迷追星,身为老母亲又会作何反应呢?我很好奇,想登个小广告,征集几位饭圈女孩,咱长线联系交流心得,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