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一家人

2020年03月27日07:56

来源:河南日报

  夫妻

  38岁的张晓丹,是灵宝市第三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从农历腊月二十九开始,她就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除了日常工作,她每天下班后,还要赶往医院设在火车站的疫情防控检查点,替换一线人员轮岗吃饭。

  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每天停靠灵宝站的列车14趟,每趟出入站的旅客七八百人次,防疫人员虽然三班倒,但每班差不多要为三四千名旅客逐个量体温做登记,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对于张晓丹这种“连轴转”的工作状态,家人早就有了“免疫力”。早在2003年“非典”时,她就在一线救援。可这次,丈夫张红星在家里怎么也坐不住,他担心妻子身体吃不消。于是,他戴上口罩,提起相机直奔火车站。

  当时,正值春节在外人员返乡高峰,张红星站在不远处,默默地看着全副武装的妻子和同事们忙着给过往旅客测量体温、填表登记。厚厚的防护服、口罩、护目镜,忙碌的身影,几乎分辨不出谁是谁。他本能地举起相机,拍下了他们工作的一个个瞬间。

  为了减少上厕所和反复穿戴防护服造成的浪费,更为了节省时间,张晓丹他们几乎不喝水,吃饭也是附近买的方便面、饼干。张红星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也就是这一刻,身为摄影爱好者的他忽然萌生念头,要像妻子那样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把“逆行者”的“最美”拍下来。随后的日子,火车站、高速路口和市内、乡镇各个防控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脚印,用镜头定格了众多奋战在防控一线的党员干部、群众、白衣战士、志愿者勇于担当、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难忘瞬间。

  “真是不看不知道,他们确实太辛苦啦!一忙起来,吃不上饭,喝不上水。”背着相机四处奔走的张红星又萌发了义务捐赠方便食品给防控一线人员的想法,“他们在前线拼命,我们不能总待在家里干着急,总得为他们做点啥。防疫是大家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责任!”于是,他在自己的摄影群发起倡议,短短一上午,他就募集到一笔资金。他用这笔钱买来方便面、火腿肠、水、饼干等慰问品,分批送往火车站、高速路口等防控点……      (李亚民)

  三口人

  2020年春节是我家最难忘的一个春节,由于疫情肆虐,妻子被隔离在单位,儿子被阻隔在四川,我也因疫情防控需要大年初三就上班了。虽然一家三口被分隔三处,但这个春节我们谁都没有闲着,而是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不同的方式抗击疫情,累并快乐着。

  妻子是开封一家老年护养中心的护士,由于新冠肺炎病毒攻击的主要对象是老年人,他们的疫情防控任务显得尤其艰巨繁重,从大年初二到现在,她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

  冬春季节老年人发病率本身就高,而且另外一名护士因病请假后,护养中心100多名老人的吃药、打针、康复理疗等都落在了妻子一人肩上。她每天早上从7点半就开始不停地楼上楼下跑着给老人摆药、测量体温、输液……一直忙到晚上7点才能休息。

  为了防止交叉感染,疫情期间老人们的家属不能探视,老年人的生活和一般病症治疗都由护养中心负责,妻子的工作量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尤其是2月中旬,护养中心附近一个小区确诊了一例新冠肺炎患者,他们的压力就更大了。虽然护养中心离我家只有几百米,可近在咫尺的妻子却不能回家休息。

  妻子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平时稍微累点就腰疼,何况要一个人负责100多人的护理工作,她咬牙坚持着,每天都带着微笑穿梭在老人当中。大爷大娘们都高兴地说,疫情面前,她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是他们的好闺女。

  我所在的开封市运管局,疫情防控期间在高铁北站、火车站、宋城轻轨站等主要站点设置了5个出租车监督服务消毒点,为了让乘客放心出行,防控一线的执法人员不但要监督规范出租车经营行为,还负责为出租车消毒和为乘客测量体温等。我作为单位的宣传员,虽然不用坚守防疫一线,但我每天都要到各监督服务消毒点拍照、采访,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通过我的笔端跃然纸上,并通过简报、微信公众号、报刊等形式将他们的事迹宣传出去。从大年初三至今,我先后在《河南日报》等媒体发表了防疫防控的新闻报道16篇,被大家誉为防疫防控期间为运管防疫防控鼓与呼的“小喇叭”。

  儿子身在四川,由于疫情突袭,被阻隔在千里之外不能回家过年,甚至连口罩也买不到。在四川上班的他,工作一直比较忙,突然闲暇下来,他就在网上下载了菜谱,主动为不能回家过年的同事当起了“厨师”。日复一日,儿子的厨艺有了很大进步,成了几位同事公认的“大厨”。儿子高兴地给我打电话说:“等疫情结束了,我回家给你们做几个拿手的四川菜尝尝。”虽说儿子没有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但每天主动为没有来得及回家过年的同事做饭,不但没给防疫工作添乱,还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工作,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战“疫”吧!      (靳国良)

  婆媳

  夜色像一块硕大的幕布,紧紧裹住村庄和麦苗。早上四五点,商丘市梁园区路楼村村口的乡村公路边,用帆布搭建的简易房里,灯就亮了。此时此刻,刘爱英已做好了查问、测量体温、劝返人员、登记过往车辆的一切准备。

  第一辆车在夜色笼罩下驶来时,刘爱英麻利地上前问询、测量体温、登记信息、给车消毒,司机忍不住问了句:“大姐,这么早就在卡点值勤啊?”“这个点值班人员最困乏,接班人员还不能赶到,正是有些车辆想蒙混过卡点的时候,我不来能行吗?”刘爱英说。

  说话间,她的儿媳李想抱着棉衣走了过来,一边帮着她穿上,一边嗔怪说:“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也不知道穿厚点儿。”

  60多岁的刘爱英,刚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后,她经常忙得连睡觉时间都没有。白天,她在村里忙活;夜里,就来这卡点。这个卡点虽然有人值班,但她却说值班人员工作了一夜,天快亮时难免困倦,她若不来,万一出现防控漏洞,怎样向群众交待?

  婆媳俩忙活了一阵子,刘爱英走到李想面前,劝她回家睡个回笼觉。“有你这样的老党员带着,我这年轻党员能落后吗?”却不想,李想软软地顶撞了一句。她不是不知道婆婆的好意,但这些天的事真太多,她还得背上喷雾器,去给沉睡中的村庄喷洒消毒液呢。

  这婆媳俩,在疫情防控中不仅有协作,还有冲突。刘爱英经常用大喇叭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并挨家挨户送宣传单。李想却说,现在的人一天到晚抱着手机,谁去听大喇叭?谁去看宣传单?“低头族多不假,但村里还有许多不会用手机的老人呢!”刘爱英反驳。

  她俩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干”上了:刘爱英一天数遍在村内用喇叭巡回宣传时,不仅用普通话,还用方言“翻译”。她说,这样宣传接地气,能说到群众心里,让群众乐意接受。而李想却制作精美疫情防控微视频,借力互联网,让防控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微视频画美、语句精,且爽口入心,群众在笑语中了解了病毒传播渠道,掌握了防控知识、技巧,纷纷点赞:视频虽小,作用了不得。

  至于说婆媳俩“对着干”的结果谁赢谁输了,“评理”的村干部和村民们连声夸赞:“宣传效果都不错。” (乔文革)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