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权威访谈|对话白重恩:中国经济 疫情冲击下的破局之道

2020年04月08日17:04

来源:新华社

  近日,新华社记者专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弗里曼讲席教授白重恩。白重恩从五个方面解读,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的破局之道。

  问:中国企业复工复产提速,但是又受到了全球疫情的影响,您认为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冲击,主要在哪些方面?

  白重恩:我觉得首先复工复产的质量很重要。这个质量首先要求我们让物流尽量平衡地恢复。现在整车物流的景气指数恢复95%左右,但零担物流景气指数恢复得稍微慢一点,只有80%左右。整车物流跟大企业相关度更高,零担物流跟中小企业相关度更高,所以这些数据就说明中小企业的复工复产还慢于大企业的复工复产。不平衡它也有问题,大企业生产的东西往往是卖给中小企业的。如果中小企业不恢复,大企业生产出东西也卖不出去。为了提升复工复产的质量,我们需要有比较平衡的复工复产,让所有的部门都能够正常的运作。

  外部的影响我也觉得会很大。发达国家服务业占的比重要比我们服务业占的比重还高,所以疫情对他们经济的影响可能要比我们的更大一点。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很多经济活动停滞了或者减慢了,使得他们经济增速大幅地下降,从而对我们的产品的需求,也就是对我们出口的需求产生负面影响。但是也不要过度地去渲染。我们现在的情况,跟2008年相比很不一样。2008年的时候,我们对出口的依赖度非常高,那时候的贸易顺差占GDP比重10%左右,现在不到2%,我们对外贸的依赖程度比那时候减小了。综合起来说,我觉得还是一个大的挑战,我们要去应对,但是我们用不着惊慌失措。

  问:现阶段复工复产遇到的难点在哪些地方?

  白重恩:除了外部冲击带来的外需减少之外,影响复工复产我觉得有几个重要因素。一个是消费,居民对某些消费心理上的接受度。比如说去餐馆,去旅行,去听音乐会等等这些可能还有一个恢复期。要看消费者是不是恢复了正常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第二个就是我们的供应链。复工复产不平衡,其实是短板决定了整体的速度。除了国内的不平衡之外,还有一个担心是外部供应链受到冲击。如果我们的生产依赖于某一个其他国家的厂商提供的产品,而供给中断了,我们又没有充分的库存,会给我们造成一定的挑战。未来我们要适当调整我们的产业链,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这样的外部供给冲击。第三个就是我们的劳动力的流动,我们应该好好地总结一下那些复工复产效率比较高的地区,他们的经验,看看是不是可推广。对劳动力流动方面,我觉得这非常的重要,没人干活你怎么生产?所以我觉得这几个方面就是消费者敢去消费,供应链保持畅通,劳动力正常流动。

  问:你提过一个“睡美人”的理论,如何解释?

  白重恩:如果我们把疫情比作是巫婆的咒语,那么疫情结束了,经济恢复常态,那就是一个好的结果。但是这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在睡眠期间失血不要太严重。如果说失血太严重了,醒来了以后浑身无力,也不能正常运行,所谓的失血就是企业在疫情期间,收入大幅地减少了,但有些支出还在继续,它就亏钱了。亏损了以后是不是会垮掉?是不是会欠太多的债,使得它后面很难运行?我们要帮助企业不因为这些债务拖累,亏损太多了,我们要进行救助,尤其是企业的债如果现在到期了,我们要帮助它让债务能够延期。这些都是要保持企业在疫情后正常运行的能力,保持企业在疫情期间所受到的损失不给企业过大的拖累,这对于恢复经济是至关重要的。

  问: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如何“危”中求“机”?

  白重恩:疫情期间我觉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就是人们把很多活动都线上化了。像我们学校,我们虽然没有正常开学,我们通过线上教学如约开课。未来即使疫情结束了,我们是不是可以继续利用这种信息技术来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效果更好,效率更高,能够触达更多的人,这是疫情给我们带来的正面影响。企业可能也会说经过疫情以后,我会考虑加快我的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有些特别有问题的企业也许通过疫情就退出了,那么给其他企业腾出更大的空间。所以也许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另一个机会就是有些产业可能进行重组,然后使得产业的格局更加合理,更加高效。在国际上,疫情可能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也让全球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在全球经济产业链的重组方面的机会,当然也会带来挑战。

  问:面对新冠疫情,从经济措施层面,你有何建议?

  白重恩:一个就是刚才我说的,要去救助失血的企业。我们也要进行总结反思,看看疫情暴露了我们什么问题,包括考虑疫情会对全球的经济格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还想强调的就是不要太仓促地做一些条件反射式的回应。我认为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和其他的一些经济的冲击是非常不一样的。2008年危机是从美国而起,是经济内部本来就有一些问题。美国的房地产受到货币政策过度的刺激,居民高度负债,同时又有一些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特别大。那种情况下一旦出现问题,金融机构受到影响,损害了他们为经济供血的能力,对经济影响很大,持续的时间也就比较久。这次的不一样。这次疫情是一个疾病造成的。当然我们也要反思一下,未来怎么更好地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这个疾病它不是企业造成的,不是消费者借了太多的债造成的,它不是经济内部结构的问题造成的。那么如果说我们采取了措施,比如现在我们采取的措施和欧美国家采取的很多措施都是让企业受到冲击以后不垮台,然后保持继续生产的能力。一旦疫情过去了,如果这些企业还是正常的,金融机构还是正常的,它就可以比较快地恢复正常。这是跟前面性质不同的地方。所以我觉得这次我们采取的措施,一定要考虑到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跟2008年不一样。

  出品人:孙志平

  制片人:樊华

  主编:杨咏 姜海莹

  记者:杨咏 李恒毅

  编辑:韩依格 郝广鹏 刘宇轩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