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复工复产的号角吹响以来,我省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千方百计抢时间、抢机遇、抢要素,精准有序扎实推动复工复产,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中原大工匠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他们匠心筑梦,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他们勇于创新,对待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一钻到底、永不言弃;他们爱岗敬业,以诚实劳动奋力书写新时代劳动者的荣光。让我们走近中原大工匠,聆听他们的出彩故事,领略我省各行各业撸起袖子、鼓足干劲,复工复产的火热场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松/文 胡楚云/视频
“风速5米/秒,湿度56%,符合带电作业条件。”4月22日,鹤壁市淇滨区500千伏冀朝Ⅱ线124号塔带电作业现场,陶留海再次仔细确认环境状况。“每一次带电作业都是对生命的考验,不容许有任何疏忽。”他说。
几十米高空,穿梭于耸立的铁塔之间,带电检修上百万伏特高压输电线路……这个令普通人毛骨悚然的工作场景,对于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带电作业技术专责陶留海和工友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陶留海登高检查1000千伏特高压长南线铁塔情况(罗浩 摄)
上午11时,检修人员戴着安全帽,穿上屏蔽服,乘坐电动升降装置到达距地面70米的导线,空中“走钢丝”来到缺陷位置,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消缺任务。“这在以前要2个多小时,我们研发的高科技‘武器’,让作业功效大大提升。”陶留海自豪地说。
指着旁边的电动升降装置,陶留海介绍,有了这个新器具,检修人员不再攀登铁塔,像坐电梯一样直达带电作业位置,不仅节省体力,也减少了高空作业人数。
陶留海说的高端“武器”,其中一个就是屏蔽服,它像“金刚罩”一样把检修人员保护起来,进行安全作业。陶留海带领团队历经两年研发的±1100千伏屏蔽服,比1000千伏屏蔽服的屏蔽效率提高了40%,各项指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从330千伏、500千伏到1000千伏、±1100千伏,随着河南高压输电线路的逐步提升,陶留海带领团队研发的技术创新成果也越来越多,8项技术发明填补了我国甚至世界输电带电作业领域的空白。陶留海办公室里一个蓝色储物盒内,厚厚一叠获奖证书,正是他多年来专注带电作业技术创新的最好见证。
站在铁塔上小心作业、操控无人机测指标、蹲在空旷田野吃烧饼……陶留海的微信朋友圈,都是他和工友们在野外作业时的照片。说起第一次爬铁塔时的情形,陶留海至今记忆犹新。“心里有点胆怯,双腿瑟瑟发抖,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被烧成灰。”陶留海回忆说,靠着给自己鼓劲加油和前辈们的指导安抚,他才逐渐摆脱了恐惧。
陶留海查线路铁塔情况(罗浩 摄)
“头不要抬高、幅度不要太大……”陶留海带徒弟后,感觉身上责任重了起来。每次徒弟们在塔上干活,他都在塔下瞪大眼睛盯着,不断扯着嗓子喊。正是他不厌其烦的“唠叨”,让团队十余名“80后”年轻人,成长为行业翘楚。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历大年初四,陶留海就回单位值班。进入3月份,迎来超高压线路春检预试高峰阶段,加上各行业全面复工复产,陶留海和团队的26名工友几乎每天都奔波在电力维护一线。
而这仅是他21年工作的一个缩影。扎根基层这些年,陶留海已累计开展带电作业450余次、超过3400小时,实现作业零差错、零事故,为国家多供电100亿千瓦时。
“我一定成为优秀的电力建设者。”这是陶留海1998年从技校毕业时的纪念词。“做卓越的电网守护者。”这是陶留海办公桌工牌上的座右铭,他用不变的初心和勤劳的汗水守护着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