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归来记者说⑦ | 与“英雄”并肩,记录时代壮举

2020年04月23日09:13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战“疫”日记

  王富晓,河南法制报首席记者,2004年进入河南法制报,16年来一直在一线从事新闻报道,多次获得省级和国家级新闻奖。

  今年2月24日,王富晓作为河南省赴武汉疫情防控宣传报道小组成员逆行武汉,在高质量完成全国援鄂医疗队医务人员肖像拍摄任务的同时,冒着生命危险与医护人员一起走进“红区”,采访拍摄了大量生动感人的新闻。

  与“英雄”并肩,记录时代壮举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富晓 文/图

  为什么去武汉?去武汉害怕吗?在武汉这35天里,你都经历了什么……这是最近这几天来朋友们问我最多的问题。

  说真的,我也曾害怕。 自河南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后,我就每天坚持在战疫一线采访,每天关注武汉疫情的发展,关注全国各地疫情的发展。即便如此,想到自己要去武汉时,我心里难免还是有点害怕……

  但是,作为一名记者,记录时代是我的职责;作为一名党员,我更应该冲锋在前。因此,在接到通知,知道要跟随河南省赴武汉疫情防控宣传报道摄影小分队赴武汉一线采访的消息后,我没有丝毫犹豫。

  当天下班回到家,我把要去武汉采访的事跟妻子说了。妻子很担心我,说能不去吗?我说,作为党员、作为记者,组织有召必应,绝不含糊。妻子问,两个孩子咋办?我说把小的送回姥姥家,让她带着老大,这样不影响她给学生上网课。从此,一家四口人开始了分居三地的生活。

  2月24日,出发时,我带上报社给我准备的N95口罩,朋友送的隔离服等防护物品,背上相机走出家门。

  妻子拉着大儿子峻熙送我到楼道口,对我说了一声“等你安全回来”,便扭头回家了。此时,妻子是不想让我看到她流泪的模样。当时我的眼睛也模糊了。虽然只有简单的几个字,可等你安全回来这句话,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里,陪伴着我在武汉的每一天。

  入“红区”,不畏惧

  面对疫情,我有恐惧,但没有畏惧。如今虽然已离开武汉十几天了,但往日的一幕幕仍旧像放电影一样,时不时在我脑海里闪现,挥之不去——

  两位护士相拥而泣却相互鼓励;73岁的李兰娟院士看到危重病人期盼的眼神快步上前双手握住他的手;一位医生在驻地悉心照顾流浪狗;患者要求即将撤离的河南医疗队把他“打包”回河南;在压抑的病房里如画的战袍、从“红区”(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病区)出来的护士带着道道压痕却温暖的脸……还有“热干面烩面都是面、湖北人河南人是一家人”……

  在武汉的每一天,我都被感动着,许多照片是眼含着泪水拍摄的……

  2月24日,我们摄影小分队抵达武汉。

  走在空荡荡的大街上,没有人,偶尔有警车和救护车经过,一种莫名的恐惧油然而生。

  “只要严格科学防范,就不会感染!”河南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感控专家曹飞的话,让我吃了一颗“定心丸”。看到一名名医护人员坚定的步伐,我也放下了思想包袱,放心大胆地开展工作。

  当晚,小分队即与国家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队会合,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李舸介绍了本次拍摄的任务:为全国支援湖北医疗队的42000多名医务人员拍摄肖像照片。

  第一次经历如此巨大的摄影工程。此次拍摄跟以往的采访不同,危险看不见也不可预见。

  对此,中央疫情指导组特别强调要注意两点:一是做好个人防护,保护好自己,才能战胜病魔;二是严格执行政治纪律,在采访拍摄中绝不能影响干扰医护人员的工作。

  与此同时,我也在思考:在大时代里,这么大的事件,不能只拍些肖像照片,一定要到最前线,记录医护人员战疫的画面,记录封城之后武汉人民的生活。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曾经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因此,在完成好组织交办任务的同时,我也挤出时间,先后多次去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区两个医院的“红区”,深入采访。

  感动着 不停拍

  拍摄中,有太多感人的故事和瞬间,让我泪流满面……

  2月25日,在拍摄辽宁援鄂医疗队员肖像时,我突然听到哭声。顺着哭声,看到两位护士相拥而泣,相互鼓励。原来,鞍山市结核病医院的护士李海丽和张媛桢来到武汉雷神山医院16天,因为工作很忙,许久未见,她们相拥而泣。看到她们,我的泪水充满了眼睛,因为不想打扰属于她们的难得相见的机会,我用长焦镜头悄悄地记录下这一刻……

  同一批医疗队一个单位,同援雷神山医院,同住一个酒店,16天了却没有见过面,医护人员该有多辛苦,该有多忙。重逢的喜悦让她们的友谊更加深厚,泪水使她们的工作压力得以释放。

  辽宁锦州医科大学医生王营把每一位病人当朋友,关怀备至,不浪费在岗位上的每一分钟,是个彻头彻尾的工作狂。她让情绪低落的病人重燃生的希望。她看诊过的病人,都成了她的朋友。到了驻地,她还牺牲宝贵的休息时间,照顾流浪狗。我问她,为什么不好好休息?她说,我不想让我在武汉的每一分钟没有意义地度过,用心温暖武汉,每一个生命都需要温暖,都需要好好活着……听到这里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拍下了她和流浪狗温情的画面。

  王营的话也深入到了我的心里。是啊!不能让在武汉的每一分钟没有意义的度过。作为一名记者,来到疫区,就更不能让自己的时间从身边白白溜走,我要深入战疫最前线,记录时代的瞬间。

  3月7日,怀着恐惧的心,我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见到河南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感控专家、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控科主任曹飞,他正在充满消毒水雾的房间里做消杀,他戴着护目镜、N95口罩,像毒气战里的战士一样。曹飞为每一位医护人员穿防护服,一丝不苟。为了零感染,他每天都在加班,就是不放心每一位进病区医护人员的安全,一次在做紫外线消杀时被灼伤眼睛……他总是一副乐呵呵的表情,保护大家,为大家加油。妻子打来电话,接得晚了,妻子幽默地说:“你又在给美女护士穿衣服呢,都没时间理我。”

  3月12日7点半,我早早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CCU病区,等待采访李兰娟院士查房。

  当我穿上两层隔离服、一层防护服,戴三层脚套、三层手套,再戴上 N95口罩、外科口罩,戴上护目镜、防护面板……汗水很快往下流,这也让我深感医护人员工作的不易:自己刚穿上就已经如此,他们“全副武装”地连续工作那么久,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啊!

  当天上午9点,李兰娟院士来到该病区,河南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护士长王淑敏和感控专家袁斌为李兰娟穿上防护装备。李兰娟院士显得很平易近人,没有架子,说话很随和。她趁着换衣服的时间,还不停地问医护人员病区里患者的治疗情况……

  一切就绪,大家只能通过防护服上的字才能知道对方是谁,相互隔着厚厚的防护衣四层口罩和两层防护面板,说话也很费劲儿,很多时候都是喊着沟通。

  我跟着李兰娟院士走进危重症病房查房。当李兰娟院士走到危重病人马礼庆的病房门口时,他无法说话努力睁大了眼睛,左手使足了劲儿,微微抬起,要跟李兰娟院士打个招呼。这一切被李兰娟院士看到眼里,她疾步上前,双手握住马礼庆的手,鼓励他配合治疗,让他放心,告诉他医疗队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治疗他的。李兰娟亲自查看病人的用药情况,给患者整理衣服……

  李兰娟院士已是73岁高龄了,还坚持“红区”查房,让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佩服她的责任与担当。我将稿子第一时间传给新媒体,得到很好的传播。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在此次疫情报道中又一次得到了彰显。

  “烩面、热干面都是面,湖北人、河南人是一家人,我们手挽手共战疫情,武汉加油!”3月14日,在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区第21病区,传出令人感动的有力声音。

  当日,河南省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韩传恩和湖北省人民医院护士李婷来到该医院东院区第21病区清洁区,与在此治疗新冠肺炎的董娟通过视频拍下一张合影。同样的3个人,2009年5月,在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也有一张合影。合影左右两侧分别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护士李婷和董娟,中间是韩传恩。今天这张合影,依然是他们三人。所不同的是,那个2009年在河南像妈妈一样照顾患手足口病孩子的董娟,如今因在一线工作中感染了新冠肺炎,此刻正在隔离病房治疗。而韩传恩现在是河南省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左侧的李婷则在儿科一线工作。

  2009年4月初,董娟和李婷援助商丘手足口病疫情,当时韩传恩跟她们是一组,她们用火热的青春为河南手足口疫情防治战斗。

  11年,两张普通的合影,蕴含着河南和湖北人民的深厚情谊,见证了鄂豫一家亲。

  韩传恩说:“此次我们援助湖北,很多人都说我们是逆行的英雄,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我们是来感恩的。2009年,手足口病肆虐豫东,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组织医护队员加入国家专家团队,赶赴商丘,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患儿零死亡,扭转了商丘在手足口病重症救治上的被动局面。”

  他们3人一起举起右拳说:“烩面、热干面都是面,湖北人、河南人是一家人,我们手挽手共战疫情,武汉加油!”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的眼睛模糊了,我赶紧举起相机,檫去眼泪。

  “让阿姨再看一次防护服上的画,真好看!小孟,谢谢你对阿姨的悉心照料。你的画让我和病友拾起了重生的希望,会给我留下回忆……”

  3月18日,我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7东病区,准备出院的刘阿姨对河南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护士孟霞赞不绝口。

  病区里清一色的防护服让患者和队友感到压抑。孟霞想,要是在单调的防护服上画上画,也许可以缓解一下队友和患者的心理压力。说到做到,孟霞在防护服上的画让病区的患者和医护人员感到轻松了一些,这些画也成了病区的一道风景线。

  孟霞说,虽然这些画只能显示大约3个小时,但它们给病区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了好心情,它们就像春天里盛开的花朵,给人带来希望,带来温暖。

  由于交通不便, 17日晚,我和队友河南日报王铮、摄影师薄高鹏在病区待了一晚上,直到18日早上9点才结束采访。此次采访活动,被《中国摄影报》专门报道。

  3月26日,我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CCU病区采访,当自称“毒王”的患者王则胜得知道河南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要撤回时,激动地对护士说:“你们对我做的一切,达到了药物无法达到的效果,我把你们当成了亲人……告诉你们主任和护士长,你们撤离时把我打包回河南吧……我最大的希望是你们能够平安回家,早日与家人团聚。”医疗队员穿得跟粽子似的,是怎样的付出,让一名患者把他们当亲人,不舍得他们撤离?这段4分22秒的视频,这一幕幕不舍和感动,让在一旁录制的我,再次忍不住眼泪……

  这次采访,我深刻地认识到视频在新闻采访中的巨大力量,有些声音和画面,是你用多好的文字都无法表达的。我将此段视频传回报社。报社编辑剪辑以后,在新媒体发布,在网上得到迅速传播,同时我自己新建的抖音阅读量也达到50万+。

  一个个画面,都蕴藏着深情和大爱。眼含泪水拍照片,这是我职业生涯中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都是勇士,一起加油!”

  在采访拍摄过程中,我们与各个援鄂医务工作者结下深厚情谊,成了朋友,收到了许多医护人员的感谢信——他们感谢我们冒着危险进入“红区”采访他们。这让我惭愧且感动,因为冒着更大生命危险的是他们……

  回来后,不少朋友问我,在武汉的35天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5天里,我和摄影小分队的队友为河南等十多个省、直辖市医疗队医护人员拍摄了高质量的肖像照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作为一名记者,我穿上厚厚的隔离衣与医护人员并肩走进“红区”,记录他们拼命抢救生命的时代壮举,贴近武汉这座城,记录疫情期间武汉人民的生活……

  35天里,李兰娟对我说,能进红区采访的记者都是勇士,一起加油!李舸评价说:“河南摄影小分队这12条好汉,战斗力很强,在为全国支援湖北医疗队的42000多名医务人员拍摄肖像照片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你们真中!”河南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商丘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韩传恩说:“我很佩服你的胆识和勇气,不畏生死,和我们的医护人员一起走进战疫最前线最危险的地方,做出了那么感人的报道,真不愧是践行‘四力’的好记者。”

  35天里,作为记者深入最前线最危险的地方,我记录了伟大的时代壮举,通过报纸和新媒体,先后在在河南法制报上发表《一次相拥而泣》《你守护患者我守护你》《李兰娟给他们点赞》《穿越生死线的抗疫之交》《最后的坚守》《李兰娟查房》《战袍如画温暖如春》《“毒王”要求河南医疗队打包回河南》《再见,武汉、《一包荠菜鸡蛋包含的豫鄂情深》等30多篇报道和多篇独家融媒报道,传播后获得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在武汉的35天里,我每天早上6点起床,深夜12点休息,一天的工作不做完停不下来……

  也就是这短短的35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在疫情中,心怀恐惧不畏惧,记录大时代影像和英雄壮举,这对我来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这也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让我更加珍爱家人朋友,爱每一个生命!愿山河无恙,明天更好!

  相关推荐

  ·武汉归来记者说① | 逆行武汉,无怨无悔

  ·武汉归来记者说② | 我在武汉的58天

  ·武汉归来记者说③ | 到战“疫”一线现场 触摸新闻现场的真情实感

  ·武汉归来记者说④ | 用摄影见证战“疫”瞬间

  ·武汉归来记者说⑤|90后用爱心与坚守,宣示河南人的担当

  ·武汉归来记者说⑥|在武汉的58天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