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评论员
回望走过的路,我们的体会越发深刻:每当县域经济突破之时,也是河南整体发展跃升之际。今天,在新起点上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在区域经济布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加快形成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进入新时代,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变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变了,评判的风向标变了,立足县情、因类施策,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才有“硬核支撑”。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基石”,我省105个县(市)在山区、丘陵和平原星罗棋布,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有千秋,有的县工业强,有的县农业优,有的县生态资源多,不同的县情意味着强县富民必须走出自己的路。必须清醒地看到,去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达3.38万亿元,县域经济的“基石”作用愈发凸显,但我省县域经济中工业多为中低端产业、能源原材料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比不到1/3。如果跳不出惯性思维,打不破路径依赖,不善于围绕县域特色做发展文章,资源环境支撑不了,质量效益提高不了,经济增长也持续不了。
武陟县主动融入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加强与郑州交通连接、产业衔接、生态对接,已承接大量郑州外溢企业;临颍县立足高效种养业,打造出从田间地头到厨房餐桌的全产业链,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县工业收入的2/3;淮滨县依托淮河水运链接“一带一路”,着力打造我省到非洲的贸易直通港,开辟豫货出海新通道;新县通过实施“一镇一主题、一湾一特色”,旅游及相关产业对GDP贡献率接近1/4,过去的“穷山沟”变成了“金银川”……鲜活生动的实践充分证明,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就找到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快捷键”。
加快形成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新格局,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要把握根本遵循,更加自觉地以县域治理“三起来”指引实践,推动县域经济强起来。要巩固提升载体,让产业脊梁强起来,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打造县域经济竞争新优势。要坚持因地制宜,让特色优势强起来,找准路径、发挥优势,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要深化改革开放,让内生动力强起来,紧紧围绕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集成式改革,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要注重城乡统筹,让腹地支撑强起来,打造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乡村为腹地的发展新格局。要突出绿色发展,让生态屏障强起来,培育壮大绿色经济,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全面增强。
特色就是竞争力、生命力。目前我省有8个全国百强县,居中西部地区首位。如果每个省辖市都能增加1个全国百强县,每个县(市)都能培育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我省经济发展又会是什么局面?加快形成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新格局,让产业先进、充满活力、城乡繁荣、生态优美、人民富裕的强县不断涌现,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动车组”才能奔驰中原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