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世君
今天是第101个五四青年节,满屏都是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青年元素。演员何冰就在B站发表了一段名为“后浪”的演讲,向年轻人致敬,驳斥了“一代不如一代”的陋见,并激情洋溢地祝福——奔涌吧,后浪!
有网友说,在B站这样一个年轻人的“主场”发表一个向年轻人致敬的演讲,何冰表现得过于“献媚”、“讨好”,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年轻网友觉得何冰的演讲“爹味十足”。
与此同时,网上还流传一首小诗,名为《献给老一代的演讲》,驳斥的则是“上一代都是老古董”的成见,在历数老一代的辉煌和贡献之后,流露出了与青春风格不太匹配的唏嘘,那句“沉默吧,前浪”,恰似对“奔涌吧,后浪”的唱和。
大家似乎都是一把手电筒,照向的,总是别人。尤其是“老一代”,往往自诩“过来人”,声称“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所以我应该而且可以给你指导,可以指点甚至安排你的人生。而年轻一代经常不领情,盐吃得多,未必就是好事,也有可能被齁着。
记得席慕蓉有一首诗,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那么,如何能在仓促的时光中,让青春充盈丰实起来?于是,如今社会上各种“青年导师”大行其道,纷纷站出来指导别人的人生,咕咚咕咚给人猛灌鸡汤,诸如我的成功你也可以复制之类。到头来,很多“指导”无非是一剂蒙汗药,喝的时候有点感觉,终究不是还得醒过来吗?
大名鼎鼎如胡适者,给过青年人一个著名的忠告,开了三个“药方”:一为“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二为“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三为“你得有一点信心”,并且说,“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第一个药方学究味有点重,第二个太奢侈,时间都给职业了,发展兴趣的精力哪里来?第三个则散发着扑鼻的鸡汤味,楼下美容店员工早上站成一排,振臂高呼“我很棒”“努力!”“加油!”,励志套路就跟这句话有点像。再著名的“药方”,也不见得适合现在的年轻人。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将人类的文化传承方式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种。在以前的经验社会,晚辈总是要从长辈那里学习知识和经验。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越来越走向后喻时代,尤其是在电子设备流行的今天,知识开始从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传递。有一次,我对手机的一个功能一筹莫展时,小外甥拿过我的手机,三两下就搞定的情景,让我对后喻文化有了切身体会。
青年人需要的是有益的建议,而非机械式的说教、包办式的指导。路,终究还是要自己一步一步地走。有记者问日本演员树木希林,就是《小偷家族》里那个显得洞悉一切的奶奶,“你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忠告?”她直言道:“请不要问我这么难的问题。如果我是年轻人,老年人说什么我都不会听的。”
甚至眼瞅着前面是弯路,有时候也得要沉住气。正如张爱玲所说,“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
中年与青年、老一代与新一代,其实谁也不用为谁正名,谁也不用刻意向谁致敬,谁也不用居高临下地指导谁。那英那首歌《白天不懂夜的黑》里掰扯得最清楚:白天和黑夜只交替没交换,无法想像对方的世界,我们仍坚持各自等在原地,把彼此站成两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