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11日消息(记者章成霞)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联合教育部,推出“五·四”青年节特别策划《青春告白祖国》。5月11日推出《扎根越深,枝叶就越繁茂》。
我的青春是金色的,像塔里木的胡杨林,任凭风沙肆虐,哪怕酷暑严寒,依旧风骨铮铮,向下的根扎得越深,向上的枝叶就越繁茂。
我叫侯毅兴,今年24岁,是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园艺专业的大四学生。
我的家乡在“马踏飞燕”的故乡——甘肃省武威市。4月18日,我从武威火车站踏上了学校组织的兵团胡杨专列,经过30多个小时的旅程终于顺利返校。
新闻播报:日前,首趟兵团胡杨专列从兰州火车站发车。塔里木大学在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的1086名疆外学生乘坐这趟专列返校复课。
一下火车,就看到校长在火车站迎接我们。在宿舍度过了14天的隔离休整期,5月8日,我们终于迎来了新学期第一课。
班主任:大四了,已经觉得自己不青春了吗?我们园艺两个班55个人,有26个人考上了我们学校的研究生。
四年前考大学的时候,我选择了新疆。还记得当时我爸对我说“都说新疆那么大,你去看看它到底有多大”。说起塔里木大学,我们更愿意叫它塔大,可能很多人头一回听到这个名字,它在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塔大很特别,离大城市很远,离塔克拉玛干沙漠很近;塔大很有历史,它为屯垦戍边、建设新疆而生。上世纪50年代末,一大批青年人从五湖四海聚集到这里,把青春留在塔里木河畔。
塔里木大学退休教授闫春雨:我们那个时候来,就是响应国家号召,响应党的号召,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建设祖国,扎扎实实立脚,为南疆服务。
我学的是园艺专业,这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专业之一。学校三分之一以上的课程都是实践课,课堂就在南疆的核桃林、枣林里。南疆地区底子薄弱,相对贫困,科技支农一直是学校的传统。
塔里木大学教授张锐:塔大从建校之初到现在已经有了4代科技特派员,长期在为南疆的林果业等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培训等一系列的工作。
这是我的导师,也是我们学校“胡杨志愿服务团”的专业指导老师张锐教授,每逢休息日和节假日,都会带着我们团队的学生到离学校500多公里外的和田地区去支农。
大二暑假,我第一次参加“胡杨志愿服务团”,到了和田墨玉县喀尔赛乡哈塔村,那也是我第一次来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当地的农户认为,核桃树是懒人树,不用修剪,导致树体疯长,核桃挂果少,农民也缺少水肥管理专业知识,核桃树的产量一直上不去。
塔里木大学教授张锐:拿高枝剪把它的头剪掉,开沟了以后,把二胺和硫酸钾混合起来,一棵树施三公斤肥料,撒到沟里面。
我作为志愿团的小队长,跟着老师一边在田间地头修剪枝叶、施肥、做病虫害防治培训,一边入户走访调研。还记得头一次在哈塔村入户调研时,一位名叫图荪·托合提的大叔热情地迎上来握手,我用从维吾尔族舍友学的蹩脚维语说了句“你好”,惹得他们哄堂大笑,虽然自己也听着别扭,但一下子就拉近了和他们的距离。
在哈塔村,我们以贫困户的核桃园为核心建立一些示范园,每到中午饭点,我们就把馕和水分发给农户,大家一起坐在核桃树下就着矿泉水啃馕。那段时间,我吃过的馕比过去20年加起来还要多,也学会了分辨哪一种馕最好吃。最重要、也最让我开心的是,我们用所学的知识技能真正帮到了农户。
每一次结束支农返回学校时,当地村民们都会一次又一次地说:“欢迎你们再次来我们村。谢谢你们!”去年暑假,我们又一次来到哈塔村,不过支农的主力已经是学弟学妹们,看到他们认真又略带拘束地和农户交谈,我知道,我们手中的接力棒已经传递下去了。
除了支农,我和同学们还参加了学校的金色胡杨支教团,到兵团第三师50团两个学校支教,教少数民族的孩子们学拼音、背古诗、练习汉字。
我自己生长在甘肃农村,但南疆一些地方的落后程度还是出乎我的意料。看到孩子们凉水就馕的简陋午餐,很多支教老师都偷偷落了泪。
在塔大的四年,我真正了解了新疆、了解了兵团,爱上了新疆、爱上了兵团。常听我的老师们讲“胡杨精神”,现在,我们也可以自称“胡杨青年”了。我们班有30名学生,一大半都来自内地,还有一个多月就要大学毕业了,大家的人生选择各有不同。
同学1:我选择留在新疆就业,加入建设边疆的大军,为我的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同学2:我选择去内地就业,去大城市闯一闯,因为那里有更广阔的平台、更多的机遇,我相信我也会有更好的发展。
我选择继续升学,我已经通过了新疆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招录笔试,这段时间正在准备复试和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后,我还会留在新疆,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农业专家,以青春之我建设今日之边疆。大美新疆,明天会更好!
【青春告白】
我热爱你广袤的土地
我铭记你千年的记忆
我追随你崛起的脚步
我见证你蜕变的奇迹
我是你的十四亿分之一
而你,是我眼里的锦绣山河
也是我此生砥砺前行的动力
我爱你,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