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徐兵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这是“新基建”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大河报·大河财立方特邀国研新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克力对此解读。
解读1:新基建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传递了什么信号?
朱克力在接受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基建并不是横空出世,自十八大以来,它就多次在政府政策文件中出现,然而疫情影响客观上加快了新基建步伐。
“新基建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意味着高层领导对其寄予厚望。不过,这并不意味传统基建不重要了,新基建与传统基建需要齐头并进。”朱克力说。
据朱克力介绍,按照国家发改委的定义,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
其中,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即数字基础设施,又分成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分别覆盖了数据的宽带实时传输与分发、数据存储计算与处理、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决策,以及数据在产业链采集应用以及线上线下的联动,包括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数据中心等。
“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有很长的产业链,构成数据从采集到决策以及应用的全过程,既是新基建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新型的信息消费市场,同时也是其他领域新基建的通用支撑技术,还是传统产业数字化新引擎,助力传统基建领域提质增效。”朱克力认为。
解读2:新基建将如何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朱克力认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新基建提供高品质的基础设施,新基建对中国经济开启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新基础设施、新生产要素、新市场主体、新协作方式、新治理体系共同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新基础设施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运行基础,新生产要素是其内在源泉,新市场主体是其有生力量,新协作方式是其组织保障,新治理体系则是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支撑。
在他看来,当前,总需求中出口和制造业投资都在面临挑战,房地产依然在调控中,所以,消费和基建投资是较好的发力点。其中消费正在恢复,基建可以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发力,且它短期是需求、长期是供给。短期看,消费和基建是平行的需求端,二者可产生共振,暂时还不构成闭环。但中长期看,新型基础设施建完后产生供给能力,“新消费”和“新基建”就能够形成闭环。“新基建”当中服务生产者的工业互联网等与终端消费者并不直接相关,而5G、人工智能、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信息消费市场则是服务终端消费者的广阔天地。
另外,朱克力还认为,新基建要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结合起来构建“两新一重”建设体系,形成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协同发力的新格局:一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二是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三是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做到优选项目,不留后遗症,让投资持续发挥效益。
解读3:新基建是怎样带动就业和消费的?将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哪些机遇?
朱克力认为,新基建能提供就业岗位毋庸置疑,进而可以真正增加供给,从而拉动经济。他说,首先得益于新基建产生的新兴产业跃迁的“原动力”,过去,传统行业迟迟得不到养分的节点将被直接渗透,并夯实能源、服务、消费品和装备行业代表的传统行业“地基”,完成真正的系统性动能转换。
另外,朱克力提到,从短期来看,新基建会增大城市群对新设施的投资量,为相关行业带来就业岗位的增长与补充,以市场化方式调节人力资本,并弥补基建与消费人群需求错位的现象,进而为城市的下一步发展提供沃土;从中长期来看,AI、5G、云计算、轨道交通等一套组合拳,开始布局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发展的议题即智慧城市;而城市之间的差距与数字鸿沟,也会由于智慧城市与智慧城市群的推动进程不断缩小乃至成为新型城市生态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