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 后疫情时期健康中国如何建设

2020年05月23日16:00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月23日电 近期,由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的2020年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各行各业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后疫情时期健康中国如何建设的相关话题进行了热烈探讨。据悉,该论坛已连续举办五届。

  借鉴疫情防控经验 推动慢病管理水平提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主任霍勇在“后疫情时代·心血管疾病救治的新拐点”的专场论坛上提出,疫情防控常态化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疫情防控中的优秀经验有利于慢病管理水平的提升,能够更好地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疫情防控的经验,为慢病防治提供了借鉴和参考。”霍勇指出,疫情当中采取的“人盯人”、“网格化”、“社区管理”、“互联网医疗”等一系列积极措施,也能够用于慢病管理手段的更新提升。

  加强学生健康教育 带动提升家庭健康素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在“后疫情时代·心血管疾病救治的新拐点”的专场论坛上表示,希望能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包括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孩子们也可以带动提升一个家庭的健康素养。

  “健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建议把小学的体育教育课改为健康教育课,除体育锻炼外,也应加入一定课时的健康知识教育,包括健康饮食、用眼健康、疾病科普与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等多个方面。”葛均波认为,加强孩子们的健康教育可以间接影响整个家庭的健康意识,有助于提升公众健康素养。

  加强胸痛中心建设 提升公众急救意识

  全国人大代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心内科主任杨丽霞在“后疫情时代·心血管疾病救治的新拐点”的专场论坛上表示,胸痛中心在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胸痛中心建设,提升基层救治能力,提高公众慢病管理以及急救意识。

  杨丽霞表示,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胸痛中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她建议从卫生行政层面建立全国常态化胸痛中心的质量监控机制,由政府主导、各省胸痛中心联盟组织实施,信息共享,推动全国常态化质控机制的建立。

  “早期要多做民众的健康教育,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管住嘴、迈开腿’,多运动、不抽烟、少饮酒的民众教育一定要深入。”杨丽霞进一步提出,要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强化民众对于突发心肌梗死的识别能力,对保安、消防员、警察等可能成为“第一目击者”行业人群进行急救知识培训,增加公共场所AED设备的配置,提升院前急救能力,缩短确诊时间。

  参考疫情防控经验 家、校、社联动防控近视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毕宏生在主题为“疫后综合征与校园健康教育”的专场论坛上建议,近视防控应该构建省、市、县体系构建立体化、家-校-社联动网格化、用眼行为监测信息化、防控措施中西医结合化的“四化”防控体系。

  “家、校、社联动和网格化管理是近视防控重要的抓手。”毕宏生代表提出,在疫情期间,学生上网课时的不当习惯对眼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值得关注。疫情常态化形式下,疫情防控与近视防控是相辅相成的。近视防控可以采用“四化”的方式,即由教育和卫健部门负责牵头,构建省、市、县体系构建立体化、家-校-社联动网格化、用眼行为监测信息化、防控措施中西医结合化的“四化”防控体系。

  每个宝贝都应该得到精心的养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贺丹在“探索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主题论坛上提出,老龄化背景下,每个孩子都是国家的宝贝,都应该得到精心的养育。

  “解决托育问题是影响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因素。”贺丹表示,0-3岁的孩子60%由妈妈照顾,因此大量女性不得不面对职业发展与家庭照护间的冲突,这也是影响生育意愿的一大主因。“如果不解决好托育问题,就会影响家庭,特别是女性的生育决策。”贺丹指出,目前做好育儿服务是公共服务重中之重。

  抗病毒药物使用要尽早 同时需注重合理规范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大内科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授孙铁英在主题为“后疫情时代·关注抗病毒药物的合理使用”专场论坛上提出,抗病毒药物使用的关键就是及时、尽早,同时也需注重精准应用与合理规范。

  援鄂抗击疫情期间,孙铁英作为国家医疗队成员主要负责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新冠肺炎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性疾病,需要在对症和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抗病毒治疗,并且,抗病毒治疗一定及时、尽早,尽可能地减少病毒对人体的损伤。”特别强调,至目前仍在寻找有效的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孙铁英说。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