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刘文新:引进这四类人才,才能抓住乡村人才振兴的“牛鼻子”

2020年05月27日15:14

来源:大河财立方

  编者按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分别于5月22日、5月21日在北京开幕。

  2020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关键年份既面临新发展机遇,又充满复杂挑战,今年代表和委员们的两会发声备受关注。

  作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两会战队的组成部分,大河财立方正式“云”启全国两会报道,重点推出“全国两会财经云访谈”,通过视频、语音采访等形式,关注代表委员们的两会发声和高质量发展实践,传递经济领域代表委员好声音,讲好河南财经故事。

  大河财立方《极刻》第475期

  大河财立方《极刻》记者 陈沛

  “乡村振兴是时代命题,茶产业作为特色农业,与乡村振兴关系紧密。我今年将继续围绕如何高质高效让茶产业做大做强进行建议。“全国人大代表、文新信阳毛尖集团董事长刘文新接受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他主要聚焦产业振兴、品牌建设与人才振兴三个方面。

  据介绍,作为信阳名片之一,百亿级的信阳毛尖产业呈现“小生产、大市场”问题,随着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兴模式的崛起,新的商业场景亟须相应人才的拥入,方能让信阳茶产业在新一轮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刘文新认为,乡村振兴就要注重人才振兴,想要抓住乡村人才振兴的“牛鼻子”,就需要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云上”征集建议,田地实地调研

  刘文新仍为乡村振兴鼓与呼

  “我是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也是一名淘宝店主,希望通过直播间,听一听、征集一下咱们网友对营商环境的建议。”5月18日晚上,刘文新来到自家店铺的淘宝直播间。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场直播并没有以卖货开场。

  新颖的交流方式,引来不少网友围观,弹幕区的留言渐渐多了起来,有网友在直播间问:“我也是茶农,想做直播、但不会播,能不能教教我们?”

  “目前,电商、直播已经成为助农脱贫的‘新农活’,我也在积极适应这些新形势,希望能帮更多茶农在线上蹚出一条路。”刘文新已经连续三年接受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专访,他的目光始终聚焦在乡村振兴这一时代命题上。

  今年的疫情加快了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催生了大量新场景、新业态,这也让刘文新敏锐地察觉到乡村振兴的机遇。

  刘文新表示,作为茶产业从业者,一头连着农业,一头对接市场,对乡村振兴的体会更深。“213万亩种植面积、从业人员100多万、年产7.2万吨茶叶。信阳毛尖名气很响,但市场占有率并没有想象中的大。”

  目前,信阳毛尖多为小企业或者手工作坊生产,龙头茶企数量少,与信阳毛尖的公共品牌不匹配。“茶叶是两个巴掌种出来的,不是科技能替代的。想要调动农民积极性,就要让他们多赚钱。电商减少了中间环节,让不少茶农直面市场。如果能够赶上这一波浪潮,或将使信阳毛尖的品牌不再局限于线下,而是通过直播迅速走出河南,铺货全国。

  “云上”征集建议,脚下扎根泥土。今年以来,疫情影响了部分茶农的销售,在实地调研走访茶农、征集建议的过程中,刘文新与文新茶叶也为不少农户解了困。“走访中发现往年不少自制手工茶的农户,受疫情影响产生滞销。他们希望将鲜叶卖给我们。”刘文新告诉记者,文新茶叶坚持不减量、不讲价,为当地不少茶农解决了后顾之忧。

  建议设立茶产业发展基金

  擦亮信阳毛尖金字招牌

  刘文新认为,“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是信阳毛尖产业的天花板。尽管信阳毛尖叫响全国,但能叫响的企业品牌寥寥无几。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无法完成市场上的统一,很难将品牌溢价做出来。

  “今年有人说卖茶不赚钱、积极性不高。想要有动力就要多赚钱,想要多赚钱就需要品牌产生溢价,而品牌溢价背后则是营销、品牌、品质等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工作。”

  刘文新建议,想把公共品牌建好,就要让有人才、有技术、有品牌的龙头企业成为小企业与大市场的桥梁。通过龙头企业将有品牌、有质量的产品卖出去,由此获得溢价权。

  如何培养出更多的龙头企业?刘文新认为茶叶作为特色农业,与其他农业一样是见效慢、产业链长的产业。他建议对龙头企业分级扶持、连续扶持。“就像体育界有国家队和省级队。建议国家级龙头企业有国家层面政策支持,省级龙头企业有省级层面政策支持,而并非撒胡椒面式扶持。”

  刘文新举例:“国家级龙头企业可能有2000多名员工,每年投入几千万;而一个市级龙头企业可能有几十人,每年投入几百万,如果按照相同的政策待遇,显然不利于国家级龙头企业的发展。而分级扶持,也让市级龙头企业与省级龙头企业更有动力向国家级龙头企业迈进。”

  此外,刘文新建议国家、省市以及龙头企业共同成立信阳毛尖产业发展基金。通过基金重点扶持企业品牌和公共品牌。“当行业有了叫响的企业品牌,可以与公共品牌画等号的时候,对整个产业的带动不言而喻。”刘文新说。

  引进四类人才

  依托人才振兴助力产业振兴

  疫情发生前,刘文新更多关注是在产业振兴的层面,在今年疫情发生后,刘文新则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产业振兴更需要依托人才振兴。比如今年疫情期间,想让农产品走出去,就需要电商、直播、电子商务等方面人才搭建销售渠道。”刘文新坦言,与城市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相比,基层的配套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基层很难留住人才。

  留住人才需要因情施策地进行精准招揽。刘文新认为,乡村振兴可以下大力气留住四类人才,依托人才振兴助力产业振兴。

  第一类是经济能人。“经济能人就是农村经纪人,以茶行业来说,他们会买茶卖茶、制茶;也可以做民宿、餐馆。”刘文新认为,这些经济能人本身就是当地人,通过好的政策,可以将他们发展为致富带头人。

  第二类是从当地走出去的大学生。刘文新认为,不少从信阳走出去的大学生都有乡村情结。“他们大学毕业后,家乡若能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比如进入村支部等,他们也很愿意回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类是在外打拼的成功人士。“现在很多在外做生意成功的人士,愿意返乡当村干部,他们不仅视野广、有理念、有资源和资金,还有情怀。”刘文新认为,可以加大当地对这类人才的招揽政策,助力当地经济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四类是60岁以上的退休人才。刘文新告诉记者,随着医疗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提高,60岁尚属于人生的黄金时期,许多退休人员,不仅有智慧、有经验还有人脉和资金。“有些退休的人,也不愿意将精力耗费在跳广场舞和钓鱼上面,所以,还不如给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回家乡继续发光发热。”

  “如果说以前招揽人才是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如今则是瞄准每一只凤凰的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做梧桐树。”刘文新总结。

编辑:王亚辉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