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黄河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全国政协委员马萧林:建议把黄河文化纳入国民教育

2020年05月28日07:31

来源:大河网

全国政协委员马萧林 受访者供图

  河南商报记者郑超

  去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此后,由河南博物院发出倡议,沿黄九省区45家博物馆共同成立了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持续关注黄河文化,提出把黄河文化纳入国民教育的提案。

  编撰黄河文化教材和普及读物

  “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和精华所在,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国民教育资源宝库。”马萧林说。

  马萧林建议,在沿黄九省区积极开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宣部、教育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水利部等部门在顶层设计方面的力度,加快推动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工作扎实落地。尽快建立权威的、动态的,涵盖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的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

  同时,要深化黄河文化内涵的挖掘研究。“组织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规划一批关于研究黄河文化物质内涵、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的重大课题,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深化对黄河文化的内涵阐释和定性解读。”马萧林说。

  在推动黄河文化研究成果转化方面,马萧林表示,可编撰针对不同教育层次的、既通俗易懂又科学严谨的黄河文化教材和普及读物,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适当安排黄河文化普及课程,在高等院校开设黄河文化的选修课程,增进青少年对黄河文化的认知认同。

  并且,要推出一批面向社会不同群体的音视频资源,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渠道广泛传播黄河文化专题或相关内容,逐步建立立体有效的黄河文化弘扬体系,强化黄河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价值,让黄河文化深入人心。

  那么,在此基础上,如何充分展示好黄河文化?马萧林提出,督促指导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推出一批黄河文化主题展览和讲座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

  “通过创新黄河文化弘扬形式,拓展黄河文化弘扬渠道,讲好黄河故事,才能真正让黄河文化‘活’起来、‘火’起来。”马萧林说。

  对出土人骨进行建档管理

  “古代人类骨骼是特殊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文物。”马萧林说,随着生物技术,比如DNA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古代人骨蕴含的关于“人类自身”的丰富考古信息,对研究人类起源、族群流动、民族融合、社会关系等,具有不可替代的考古价值。

  同时,古代人骨还藏着古人的“精神密码”,对理解和揭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促进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在实际的考古工作中,马萧林注意到,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考古工作者重视史前及先秦时期的人骨采集,轻视秦汉以后历史时期的人骨采集;田野考古发掘中,抽样采集或根本不采集人骨;不重视出土人骨的保存环境;缺乏对出土人骨的登记建档和管理等。

  基于以上问题,马萧林提出,建议各省加快建立古代人类骨骼标本库。

  具体来说,即尽快收集分散在各地考古单位或文管所的人骨标本,集中保存于省级考古单位或具有考古团体领队资格的考古单位,完善人骨保存设施和温湿环境,确保人骨长久保存。

  “建立古代人类骨骼标本库以后,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还要加强管理。”马萧林说,规范出土人骨入库登记保存、出库检测分析的相关手续,建立完备的出土人骨标本信息档案及数据库等。

编辑:谭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