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 曾鸣
5月29日,位于原阳县的省农科院小麦育种基地里,金灿灿的麦穗随风舞动,空气中弥漫着小麦的清香。
“今年,优质小麦新品种的表现依然相当出色!”站在麦田里,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雷振生胸有成竹。
这块育种基地“不一般”。它占地约5700亩,是我国小麦育种研究最大的试验基地,包括小麦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圃、小麦栽培技术试验地、酿酒小麦新品种试验田等,是我省数十个优质小麦品种的“诞生地”。
“你看,我左手边是杂交育种圃,右手边是产量试验圃。”说起自己一手养大的“孩子们”,雷振生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雷振生感慨地说,河南的小麦科研从“白手起家”到现在全国领先不容易。
上世纪80年代,他刚从事小麦育种工作时,科研条件非常简陋,仪器设备也很缺乏。当时,小麦育种科研手段落后,主要依靠表型观察,被形象地称为“一把尺子一杆秤”“牙咬眼瞪鼻子闻”。经过几代小麦育种人的不懈努力,技术手段大为改进,如今已进入仪器精准鉴定和标记辅助选择阶段,正向分子育种阶段迈进,可以大大缩短小麦育种年限,提高新品种选育实效。研发平台也从当初的一片空白,发展到现在拥有12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分中心。
轻轻摩挲着麦穗,雷振生自豪地说:“这是我们新育成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369’,是‘郑麦366’的改良后代,继承了‘郑麦366’品质优良的特点,普遍亩产量能够达700公斤以上,在高产地块可以达800公斤以上,是发展前景良好的‘潜力股’。”
小麦从播种到收获,要经过240天左右的时间,历经风风雨雨、寒冬酷暑。而小麦育种,从开始杂交算起,一直到新品种稳定、通过品种审定,再到大面积推广,至少需要十几年时间,过程十分漫长,个中辛苦,只有育种人能体会到。为了选出优良品种,雷振生常常在实验室通宵达旦。他每年都要跑遍全省小麦主产区,为的就是给小麦生产保驾护航。
“但是,看到一个个小麦新品种‘健康成长’,出落成‘帅小伙’‘俏姑娘’,经过层层‘考核选拔’,最终能扎根田野、带来丰收,我就很有成就感。”雷振生说。
科研的动力来自田间地头。提起雷振生的名字,安阳县广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章连连竖起大拇指。“今年俺还是继续种优质强筋小麦!”吴章说,这几年,在雷振生及其团队的指导下,他尝试种植优质强筋小麦,一亩地一年能增收100多元。尝到“甜头”后的吴章,今年早早就购买了优质强筋小麦种子。
“一年到头雷老师不知道来了多少回。大夏天日头毒,一滴汗摔成八瓣,雷老师在地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吴章感动地说。
30多年的科研生涯里,雷振生和他的团队育成多个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为河南乃至黄淮麦区小麦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提供了科技支撑。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粮食安全问题牵动人心。”雷振生说,“河南是全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小麦丰产丰收,是我们育种人的职责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