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王辉)“呜呜呜...呜呜呜呜...”6月11日,在武陟县嘉应观,一曲如天籁般纯净自然、高雅醇厚、余韵悠悠由黄河泥埙演奏出的埙曲,和着古色古香、雨后愈加靓丽的“黄河小故宫”——嘉应观建筑群,透发出别样的黄河文化韵味......
埙曲演奏
嘉应观严殿
一部武陟发展史,半部黄河变迁图。武陟县地处黄河中下游分界点,自古以来在黄河决口史上是决口次数最多的地方,被人们俗称为“豆腐腰”。
黄河沁河在武陟交相
从大禹治水到祖乙迁邢,从邢人作丘到雍正堵口,从新中国修建人民胜利渠到引黄植稻……历史滚滚向前,从远古至今,正是历朝历代孕育的黄河文化不间断地传承发展,铸就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了瑰丽独特的治河文化,让武陟成为一个巨型的、丰富完整的“中国黄河文化博物馆”。
古今“治理黄河”主战场 “用好黄河”造福人民
上古时期,伏羲时代著名的无怀氏部落便在西陶镇古城村一带聚居,数千年来,武陟一直处于黄河文明的核心地带。
邢人作丘,扬名武陟。
据史书记载,古文明时代的邢人,就开始用堆起土丘的方法来抵御洪水。
史书又载,“夏改邢丘为覃怀”,显然,邢丘是武陟比覃怀更早的称谓。
你可不要小看这小小的土丘,就是它,开了古人类主动抗击水患的先河,就是这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在中华文明史、中国河防史上,意义非凡!它映射出了我们先民不屈的抗争精神,开启了武陟人生生不息、抗争不至、瑰丽独特的治河文化。
禹王治水,建功武陟。
大禹治水,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典故。
大禹跟武陟的渊源也是非常深厚,据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记载,“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史记》又载,“覃怀致功”。
可见,覃怀不仅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场所,更是大禹治水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奠定丰功伟绩的地方,而覃怀正是夏朝时期的武陟。
嘉应观禹王阁
至今,大禹仍在武陟县的嘉应观禹王阁里祈福黄河安澜。
“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建在武陟。
6月11日上午,时晴时雨,让距今已有293年历史的嘉应观建筑群显得分外靓丽,古韵悠长。
“嘉应观在二铺营村东,雍正初年,以黄河安澜,奉敕建,规模壮丽,有铜碑刻。”嘉应观景区管理局党支部书记翟嵩峰介绍说,这是《武陟县志》对嘉应观的记载。
据介绍,从康熙末年起,黄河便四次在武陟县境内决口,雍正元年,又决马营口,洪水淹天津,直逼北京,成了清王朝的心腹之患。为了治黄安民,雍正皇帝派河道总督率兵堵口、修坝,自己也亲临河防搬石。口堵坝成时,为祭祀龙王,封赏治河功臣,雍正帝下诏,敕建嘉应观。
嘉应观是记载清代治河丰功伟绩的明证,是我国唯一留存的集宫、庙、衙署为一体的清代建筑群,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也是武陟治河文化最鲜活的遗存。
“新中国引黄第一渠”——人民胜利渠,在武陟境内。
6月11日上午,在武陟县人民胜利渠渠首,记者看到,这条在建国后兴建的黄河下游第一个大型引黄自流灌溉工程依旧巍然伫立,滔滔黄河水依旧湍湍奔流而下......
人民胜利渠渠首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从1952年至今,从人民胜利渠顺流而下的黄河水不仅滋养着焦作本地人,今天仍在造福卫河、海河流域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人民胜利渠是‘引黄济卫’,主要解决焦作、新乡等豫北地区的灌溉问题,从卫河流入海河后直通天津。在当时也算是小型的‘南水北调’。”嘉应观景区管理局党支部书记翟嵩峰说,“目前,启闭机已经更换为第三代智能闸门,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通过远程调控,就能控制闸门的闭合和流水量。”
据介绍,1952年4月,奔腾的黄河水从人民胜利渠渠首破闸而出,60多年来,润泽豫北地区广袤的土地,结束了“黄河百害,惟富一套”的历史,使开灌的100多万亩盐碱地、沙荒地、沼泽地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人民胜利渠建成至今,从来不需要人工清淤。而且下游的田间灌溉,都是自流到地。”翟嵩峰说,“这条渠修建时,设计团队是综合考虑这里的地势、水质等因素后科学设计的,时至今日依旧先进。”
据悉,人民胜利渠的成功修建和运行,不仅打破了西方水利专家“黄河无法治理”的断言,成为中国人民治黄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更开启了黄河“水患”变“水利”的崭新篇章。
立足“黄河文化之乡” 打造黄河文化“新地标”
6月11日,记者在武陟县的城区道路、乡间公路上,数次见到这样的宣传语:“这里是武陟,中国黄河文化之乡!”
为何称“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是因为武陟人有着激情澎湃的文化自觉。第一个将保护黄河文化的课题从夸夸其谈变成了生动的社会实践;而且整个创建过程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武陟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耀宗一语破机,“身处武陟,随处可见的建设场面,让人感受到一种激情,一种澎湃的文化张力,古代的武陟人和现代的武陟人,都是好样的,他们一起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事情,创造出了灿烂的黄河文化。”
2013年5月15日,经中国民协评定,全国第一个“中国黄河文化之乡”花落武陟,此举燃起了74万武陟人民的文化自信,将武陟积淀数千年的黄河文化点亮。
自去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全省上下抢抓机遇,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黄河时代”。如今,武陟积极响应国家、省、市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求,把融入血脉的黄河文化正变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掀开了这一方水土波澜壮阔的新一页。
“我县目前已成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班,用好‘中国黄河文化之乡’这一招牌,把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发展黄河特色旅游作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破题的重要抓手和契机。”武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金太说,“下一步,我们要成立中国黄河文化研究会,依托嘉应观建立黄河文化博物馆和水工科技博物馆;加强沿黄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合理开发,让黄河武陟段成为一条景观河;围绕黄河文化旅游、实景演绎等,规划打造一个占地300亩的黄河文化旅游区;通过提炼特色文化,提升游客体验,把黄河武陟段打造成黄河文化的一个‘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