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我的家|“智”能种植让“杏鲍菇”走出黄河滩 身价翻了番

2020年06月14日09:02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王辉)孟夏时节,孟州黄河滩区绿意盎然,一条大河逶迤东流,开启了黄河由急到缓的新征程......

就在这片生机勃勃的黄河滩区,还有一个透着浓浓现代农业气息的所在——孟州市三联种植专业合作社。这家合作社通过工厂化、标准化、品牌化、周年化、规模化种植,让“杏鲍菇”走出了黄河滩,身价跟着翻了番。

“杏鲍菇每个菌棒可以生长三潮,我们只收第一潮,因为品质最好。”在一处存放第一潮采摘后的菌棒大桶前,孟州市三联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梁志勇向记者介绍说,“这是第一潮采摘后的‘菌棒’,滩区的移民竹园村全部承包下来,通过大棚入土种植,根据菌棒品质好坏,还能再生长一至二潮,村民因此增了收。”

  梁志勇现场讲述第一潮采摘后菌棒的用途

记者:杏鲍菇大棚覆土种植,生长周期有多长?

梁志勇:30天左右。

记者:按照本地情况,一年能种几次?

梁志勇:根据本地的气候等因素,一年能种三批次。

记者:村们购买收割后的“菌棒”成本高吗?收益如何?

梁志勇:购买覆土种植的“菌棒”成本在几千元,按照一年种植三批来估算,一个大棚按照16米宽90米长来算,根据种植的好坏,一年下来可以收获杏鲍菇15000斤至30000斤不等,按照本地的售价2元/斤,每年大概收入三至五万元左右。

第一潮收割后的“菌棒”,还能带动附近村民通过大棚入土种植增收,这究竟是个怎样的产业?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在该基地的养菌库和出菇库,记者都看到了这样一个智能的装置,室内的温度、湿度、生长情况等指标都能通过设备的显示屏精准的显示。

  基地库门外的智能装置

梁志勇介绍说,养菌库和出菇库需要的光照、温度、湿度等有差异,通过这个设备都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精准调整,对于菌菇的生长和后期品质都有帮助。

“目前,杏鲍菇从原料发菌到长成成品菇,需要60天时间。养菌库‘菌棒’的生长周期为40天,而进入出菇库后,需要18-20天左右可以长成并出库。”三联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梁志勇说,“我们基地目前采用流水线作业,我们全部采用竖架式种植,既节省空间又可以增加产量,每天可以产出10吨成品菇。”

  出菇库里正在生长的杏鲍菇

  出菇库里正在生长的杏鲍菇

据梁志勇介绍,该基地共占地55亩,通过高数的智能型全自动设备进行机械化流水线作业,突现杏鲍菇工厂化、标准化、品牌化、周年化、规模化生产,已成为全国中型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每日生产杏鲍菇1万公斤,产品主要销往省内各地及周边北京、山西、陕西等省份,年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

  梁志勇现场讲述如何产出优质杏鲍菇

“通过‘智能’的种植和监管,加上我们只使用‘菌棒’的第一潮‘产菇’,每个‘菌棒’只长4到5根菇,成品菇的品质有了保证,我们的杏鲍菇出厂价每斤一般在3元左右。”梁志勇说,“而我们产出的杏鲍菇卖到其他省份,价格都要翻上一番,如果到了南方,价格还会更高一些。”

据介绍,孟州市三联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以工厂化种植杏鲍菇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一家股份合作企业,主要从事食用菌新产品研发、菌种培育、技术推广、标准化食用菌生产、产品加工、市场开发等业务。

该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9月,位于孟州市化工镇许庄村,是焦作市成立最早的工厂化种植杏绝菇农民专业合作社,2014年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登记注册了“臻润”牌商标。2014年被确定为“焦作市示范合作社”,2015年被命名为“孟州市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社”。2016年在河南省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交易代码200873。

该合作社高度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已成为孟州市化工镇精准扶贫就业点,目前已有部分贫困人口在合作社就业。

“目前,我们占地300亩的新基地已经建设60%,新基地建成后,除了杏鲍菇种植,我们还要重点聚焦深加工方面。”三联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梁志勇说,“合作社目前已吸收社员90多人,下一步,要发挥好辐射带动能力,通过“公司十地户”的生产组织模式,引导移民群众参与食用菌生产创业,扩大食用菌种植影响度。同时,以杏鲍菇为主导产品,以秀珍菇、香菇、灵芝为辅助产品,使合作社成为集菌种研制、生产、规模化栽、销售,及食用菌的粗、深、精系列化加工为一体的大型新型现代农业类企业。”

编辑:姜秋霞  审核 :赵地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