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2.5%,贫困人口多分布在地处偏远、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的自然村寨,交通基础设施一直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要想富,先修路’不过时”;“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很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老乡家门口的路好不好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强调要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实现农村“组组通”,就是贵州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要求,通过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破解深度贫困问题的重要抓手。
“组组通”公路 求是记者 李露倩/摄
铺就一条致富路
“有了这条路,生活方便多了,少走了好多路,下雨天也不怕打滑了”,彝族姑娘杨小飞高兴地说,“现在国家的政策好,我对自己的生活特别满意”。杨小飞家住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新河社区花厂坝组,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新河社区位于贵州西北部山区,海拔2000多米,村民居住分散,交通极不便利。
要想早致富,还得先修路。这个道理新河的老百姓又何尝不知?但是没资金、没领头人、土地协调情况复杂等原因,导致修路这件事被搁浅多年,农户依然过着“外出走一走,脚上全是土;农户要种地,全靠使力气”的生活。为了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贵州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向下延伸。
这条“组组通”于2018年3月开始铺设,5月完工,从邹家院组顾家院子至丫口脚通组,总长2.7公里,路宽5.5米、混凝土硬化30厘米厚,项目总投资158.7万元。项目覆盖邹家院、花场坝、厂上三个村民组156户867人。
这条千呼万唤的“组组通”将散落在山间的村寨像金线穿就宝石一般连接在一起,蜿蜒盘旋在青山翠谷之中,犹如蛟龙出海,带着当地人民奔小康的希冀一飞冲天。
因为有了这条“组组通”,打通了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成为破解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加快脱贫攻坚的“先手棋”。因为有了这条“组组通”,连接了山内与山外,让资源流动更为便捷,把幸福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一栋栋小洋楼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村容整洁、生态宜居,整个村庄显得朝气蓬勃;曾经的人背马驮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数不胜数的私家车,田间地头不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汗影,而是小铁牛发出的机器轰鸣声;一家家流动超市开在了家门口,农户购买生活用品不再跑远路。
毛细血管“组组通”公路的修建,加速了人流、物流在城乡的流动,也增强了城乡互动,缩小了城乡差距,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了农村居住和出行环境,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更好保障。
贵州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林场的“组组通”硬化路 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摄
扩宽增收致富新路子
新河社区具备良好的旅游发展优势,如今加之便利的交通条件,引来多家企业及合作社入驻,曾经农产品自产自销,现在老乡家的农产品走向了市场。道路敞亮了,老乡的心里也敞亮了,思路变开阔了,外出务工、在家创办合作社,都成为脱贫致富的途径。
姚文广就借着东风,成为了致富能手,道路一修通,有思路的他就筹钱购买货车跑起了运输,几年下来拥有了两台挖掘机,一辆轿车,腰包逐渐鼓了起来。杨小飞本是种田的农民,因为路修通了,家里养的牛和猪便有了好销路,每年能有两万的收入。
新河社区的乡村风貌 求是记者 李露倩/摄
路修通了,农业产业结构随之优化升级。截至目前,新河社区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采取流转土地、土地入股分红、带动就业等多种方式,发展了蜂糖李300亩、皂角2000亩、蓝宝石葡萄130亩、核桃540亩、花卉150亩,预计每户每年可创收4500元,扩宽农民增收致富路子,为水塘堡乡脱贫攻坚工作夯实了基础。
充满希望的幸福路
“组组通”不仅仅是通了一条路,更是打开思路、开阔视野、提速思想转变的新途径。
46岁的彝族大姐陈英,年轻时候外出广东打工,每次离乡返乡时这条泥泞、艰辛、满是风雨的路,让她明白“治穷先治愚”,要想改变贫穷的生活面貌,必须蹚出一条通向大山那边的路。她介绍到自己有三个孩子,老大在毕节学院即将读大三,老二读高三,老三读初中,“我自己不吃不喝就培养孩子,我管他哩,尽我自己能力,他们能上大学,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说到这,陈英眼中流露出对无限幸福的憧憬。作为建档立卡平困户,国家给予陈英读大学的孩子每年4800元的助学金,陈英每月保养、打扫公路,一个月有600元收入。
国家给铺设的幸福之路,国家给予的帮扶之路,一定会启迪更多的贫困户,带领他们向前去。
46岁的彝族母亲陈英,倾尽全力培养子女上大学 求是记者 李露倩/摄
这条路虽然全长只有2.7公里,但它却是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路;虽然只有5.5米宽,却是企业与新河社区农户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虽然只有30公分厚,却体现了党中央是人民群众坚实无比的后盾。
来源: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