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记者 何心悦 吴华丹/文 马绍坤 李彤/视频
“一个记者要成为其报道领域的内行,即半个专家,要懂行!”近日,大河网团支部一行人来到河南日报文艺处原处长、高级编辑牛青坡的家中,听老人回忆峥嵘往昔。作为一名老党员,牛老向记者一行讲述着那些过去的事,以及数年深耕河南文艺领域的点滴感悟。
24载文艺采编岁月
他笔耕不辍
1967年,牛青坡被分配至河南日报社工作,此前,他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在刚入职的一年时间内,牛青坡主要负责省会新闻与军事报道。随后便与同事下放劳动,抱着“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的壮志,他在灵宝豫陕交界的一个小山村里,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
1972年5月,牛青坡来到偃师县文化馆工作,辅导并参与当地的曲剧创作,作品《柜台内外》正是在这段时间创作完成的。与此同时,他向党组织提交申请,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一去数载,待1973年底重回报社做文艺编辑,牛青坡已至而立之年了。从来到文艺处评《红楼梦》,到1997年去《河南日报》周末版,他24载身处河南文艺界采编一线,创作出大量高质量的文化报道与文艺评论。
“作为省报文艺处分管文艺评论的编辑,我不敢懈怠,把失去的岁月重新夺回来成为我当时的最大追求。”牛青坡说,读书、组稿、编稿、写稿,他不停地奔忙着。
勤阅读、广涉猎
目标:成为领域内“半个专家”
“一个记者要成为其报道领域的内行,即半个专家,要懂行!记者就得是善于思考的人。”结合多年的新闻生涯,牛青坡讲出了自己最重要的从业体会。
那么,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够成为这样的记者呢?牛老便又从自己的经历说起。由于工作需要,牛青坡接触了众多河南作家、艺术家。“如果一个文化口记者与他们不熟悉,不了解其创作经历,就难以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那么写报道不就成一摸黑了?”牛青坡说,一些知名艺术家在接受采访时,如果感受到记者对其所在领域生疏,便不愿多谈,“他们需要的是真正有效的沟通,那些问题能让他们乐意倾诉创作的苦辣酸甜,而不是隔靴搔痒的不专业提问。”牛青坡告诉大河网记者。
为了提高自己的文艺素养,加深对创作者的了解,牛青坡大量阅读文艺作品,观看各类演出,并抓住每一次学术讨论以及作家访谈的机会提高自己。报道无论何时,时效性总是第一。有时看完演出已是晚上10点,牛青坡需要在12点前交稿发排车间,在看戏过程中就要形成写作思路。
对于中原小说家、戏剧家以及演员,牛青坡相对更熟悉些。为了达到“成为半个专家”的目标,牛青坡在本职工作之余,还不断探究中原文学艺术特色形成的原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荣获全国第二届香玉杯艺术奖;其《中原文学艺术的魅力》一书,获评河南省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
坚持批评报道
作品对人民负责
作为一名文艺领域记者,除了客观的褒扬,牛青坡同时也注重对文艺作品的批评报道。1980年9月4日,在《关于豫剧〈谎祸〉的来稿综述》一文中,对讲述“大跃进”时期信阳发生的典型事件的《谎祸》,牛青坡坚持报道了社会上针锋相对的两种意见,一褒一贬,对作品的缺陷并不避讳。当月24日,该稿即被《人民日报》转载,引起强烈反响。
“我一直追求成为半个专家,虽然不能和社科院、高校文学专家相比,但作为媒体的记者、评论员,我要保证自己的作品对人民负责,对艺术负责!”看着自己厚厚一摞获奖证书,他既谦虚,又强调着作为新闻人的原则。
穿棕色衣服者为牛青坡
满怀新闻激情
谆谆寄语后继人
退休多年,但牛青坡对新闻事业的激情不减。面对记者一行,他提出了几点期望:“首先是希望青年记者不管身处哪个领域,都要不断学习成为该领域半个专家,一专多能方可使报道兼具广度与深度;其次,每一篇作品都要对人民负责,不能一味强调好的方面,这样就丧失了作为记者的独立品格与问题意识;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深入基层,写出更多反映社会现实的系列报道。”牛青坡说,记者作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一篇篇有分量的报道就是推动力之源。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2003年退休后,牛青坡又负责起审读报纸的工作,一审就是十多年。牛老表示,这份活儿不图挣钱,主要是兴趣使然,自己就是爱读报纸,熟悉报纸,定期写写报纸阅评。活到老学到老,牛老依然保持阅读习惯,名家作品、专业评论等,都是他喜欢的。
“祝年轻的你们,业务进步,事业兴旺发达!”告别前,牛老深情寄语记者一行。
前行有您,后继有我。客观公正、不断探索、独立思考、不停学习,这就是老党员、新闻人——牛青坡。